开栏语
在岁月长河中,每个村落都有历史故事,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照亮了村庄发展的脉络。“微玉屏”开设“村史村事”栏目,从历史事件到村落人物,从古老传说到时代新篇,与大家共赴一场溯源之旅,于村史村事中寻根、共鸣、前行。本期一起走进皂角坪街道瓮阳村。
瓮阳村隶属玉屏侗族自治县皂角坪街道,东临平溪街道杨柳村、皂角坪街道茅坪村,西靠岑巩县大有镇,南抵新店镇洞坪村、沙水坪村,北临朱家场镇柴冲村。
村寨历史
村名的由来
瓮阳村地处玉屏“外三山”的“天龙山”之南。因“天龙山”外貌形似“瓮”字,“瓮”代表着财富和福气,“瓮”还被农村家庭广泛使用,它不仅作为容器存放食物和水,还用来储蓄金银财宝,“阳”字则是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即受光的一面,因而瓮阳村的先人们就把所居住地取名为“瓮阳”,寓意为“财源广进”。
产业发展
黄桃。瓮阳村最早栽种黄桃是夏开树、夏开金俩兄弟。2012年,兄弟俩率先在村里栽植了380亩黄桃,次年3月成立玉屏县金树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黄桃统一经营管理和销售。2016年瓮阳黄桃产生效益,销售收入20万元。2017年黄桃销售收入100余万元。从2017年开始,通过实施土地“三变改革”,动员村民将土地以入股和流转的方式交由村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共入股和流转本村及周边杨柳村、洞坪村、沙水坪村、大有村453户农户土地1000余亩,发展种植以黄桃为主的精品水果1000余亩。2022年销售收入150万元,2023年销售收入200万元。
冬桃。2018年,瓮阳村从湖南省引进了冬桃这一新品种,种植了300余亩,并修建产业路及高位灌溉水池,为冬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成功地将荒山变成了“桃山”,现冬桃每年为群众创收120万元。
梅香跑山猪。2019年,瓮阳村获得东西部帮扶资金294元,建设跑山猪养殖基地,新建圈舍6栋,管理用房及配套设施,养殖基地占地50亩,引进的梅香跑山猪种猪进行杂交繁殖200余头,实现当年建设当年见效,销售收入60余万元。2021年再次获得东西部帮扶资金112.8万元,建成高标准能繁母猪圈舍11栋,养殖规模达3000头,年销售梅香跑山猪600余头。2022年销售梅香跑山猪700余头,销售收入210余万元。2023年销售梅香跑山猪950余头,销售收入280余万元。
发展大事
修建细冲水库
细冲水库坐落于瓮阳村杉木湾组,始建于1958年,由当地村干部、党员和群众等300余人齐心协力修建,耗时半年建成最原始的细冲水库。1974年,对细冲水库进行第二次维修,采取就地取材修筑堡坎,以天头记工分,历时三年完成。1985年,对细冲水库进行第三次维修,在杨柳村射坳采石,修建宽52米142步的石梯,历时两年完成。细冲水库缓解了瓮阳村群众用水压力、为瓮阳村的农业灌溉提供了坚实水源的保障、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造福于瓮阳人民。
土改田工程
1972年,因为种地成本高、效率低,且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为解决村民温饱问题,采取“小块并大块”互换方式,对整村土地进行丈量、登记、编号后抽签重新分配土地。历时四年,瓮阳村实施土改田工程,推平高坎、填平沟壑将耕地面积从400亩扩大至800多亩,实现人均耕地面积超过1亩。
决战脱贫攻坚
2016年,瓮阳村顺利出列,2018通过第三方检查验收并成功“摘帽”,使建档立卡贫困户92户356人全部脱贫。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变化有:一是饮水安全全面保障。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投入资金90余万元新建深水井1座、提灌水井5座,全村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饮水安全全面保障。二是文化设施更加完备。投入资金90余万元新建文体活动广场8个,面积6000余平方米,并配套建设了休闲凉亭、长廊及文体设施等,全村所有农户全部受益。三是村组交通更加便捷。投入资金800余万元修建公路12条18公里,8个村民组全部受益。四是居住条件全面提高。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10户,全面保障住房安全。实施易地搬迁17户58人,全部搬迁至皂角坪街道飞凤移民新区并实现全部入住。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全面启动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实施房屋维修198户和改厨208户、改厕195户、改水80户、改圈60户以及连户路硬化3200米,房前屋后硬化24000平方米,庭院绿化、美化3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亮化338盏。拆除农村老旧危房及圈舍6000平方米,全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提升。
文物古迹
清狮庙。
清狮庙位于瓮阳村瓮阳铺组,始建于1882年,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为一楼一底木质结构建筑。庙宇大门宽敞,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庄严和古朴,门楣悬挂“清狮庙”牌匾,门前有大香炉。新中国成立后,在清“四旧”运动中被拆除。1983年瓮阳铺村民对其进行恢复,建成现在的砖混结构,占地面积30平方米,是姚、夏、刘、胡、杨、周姓群众用于祭祀和祈福的场所。
剿匪屯。
剿匪屯位于瓮阳村枣子档组,修建于1904年,距今已有120年历史。剿匪屯占地面积2亩,用石头堆砌而成,呈阶梯状、圆弧形,剿匪屯总长40余米,宽30余米,海拔580米,比其他区域高200米左右。剿匪屯修建目的是当地人为了躲避土匪侵扰和抵抗土匪,屯中可住人,布局呈高低阶梯状,空间人畜分离,可养殖家畜。曾经修有炮楼,随着时间流逝,炮楼已经消失。剿匪屯是历史的遗址,更是瓮阳人民智慧的产物。
村落名物
杨大汉(1889—1953)
杨大汉,字铁石,号汉韵,瓮阳铺人,靠打铁为生。其祖上都是打铁的,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打铁手艺,从最初的选材、烧火、到后来的锤炼、淬火,每一步都学得认真、练得刻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杨大汉的手艺越发精湛,经他精心打造的铁具、农具、用具、防卫武器、工艺品都十分的精致、耐用。随着技艺的成熟,他的名声开始在附近村庄传开,人们慕名而来,委托他制作农具、家庭用品和各种装饰品。每一件作品他都倾注了全部心血,无论是形状、尺寸还是重量,都能按要求打制,且价格合理。他的技艺和品德越来越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和赞誉,瓮阳铁匠铺成为热闹地,经他打造的各类器具不计其数,一生都与炉火、铁锤和坚硬的铁块紧密相连,他那炉火纯青的手艺和高贵的品德成为当地人永恒的怀念。
胡林华(1821—1879)
胡林华,字子竹,号竹韵雅士,瓮阳胡家沟人,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篾匠。胡林华自幼便对竹子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篾匠手艺情有独钟,他没有正式拜过师傅,听说哪里有手艺不错的师傅,他就会赶过去跟着学。因他勤奋好学,别人也愿意教他,逐渐掌握了选竹、锯竹、剖竹、劈篾、抽篾、刮篾等10余道工序,以及砍、锯、切、剖、拉、撬、烤、编、织、削、磨、戗一套篾匠手艺。他凭着执着的精神,成为远近乡邻熟知的篾匠。他编织的竹制品,如箩筐、背篓、簸箕、篮子、蒸笼、匾、筛、篾席,甚至鸡鸭笼、鱼篓等,不仅实用,而且美观大方,深受村民们的喜爱,慢慢地赢得了口碑,连周边村寨的人都慕名前来购买。胡林华不仅手艺好,更是一位热心肠的人,常常帮助村民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有一年,村里遭遇洪水灾害,许多房屋被冲毁,村民们无家可归,胡林华毅然决然地拿出自己的积蓄,购买了大量竹子,亲自编织成简易的竹屋,为村民们提供了临时的住所,他的善举赢得了村民们的广泛赞誉和感激。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胡林华深知自己的手艺需要有人传承和发扬,挑选几位年轻有潜力的当了徒弟,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他注重培养徒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不断尝试新的编织方法和技巧,徒弟们逐渐掌握了精湛的篾匠技艺,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就这样,一代传一代,胡林华的篾匠手艺在瓮阳流传了下来。现在最为出色的便是篾匠传承人胡云祥,他不仅继承了胡林华等先辈们的技艺精髓,更将其发扬光大,他利用蔑条的粗细和节与节间的特点,组合成了各种文字,如“福”“寿”“春”“夏”“秋”“冬”等,还试着编织成各种图案:如游鱼、飞鸟等,创作出了许多实用作品。
文艺作品
瓮阳家风家训歌
人于世,要自爱,更应自重。
崇科学,不信邪,不迷神灵。
勤劳动,多锻炼,病求医生。
讲卫生,少烟酒,身体康宁。
爱祖国,爱人民,爱我家庭。
要治国,要强家,责任繁重。
树雄心,有作为,国振家兴。
立壮志,巧运筹,心想事成。
各行业,无贵贱,分工不同。
要自立,靠辛劳,各显其能。
对父母,要孝顺,回报恩情。
夫妻间,要恩爱,闲气免生。
手足情,要珍重,钱财看轻。
严教子,多读书,求知用功。
对乡邻,要和睦,礼貌文明。
对师长,要尊敬,学其本领。
度日子,量出入,宽打窄用。
家务活,要勤快,多尽所能。
学文化,求知识,精益求精。
办事情,讲策略,方圆并重。
处理事,要多想,三思而行。
做工作,要认真,善始善终。
交良友,讲信义,友谊长青。
话出口,要算数,立言信诚。
贫有志,富要仁,高尚德行。
对流言,要分析,切忌盲从。
要善辩,奸巧计,免被人坑。
讲公德,守法纪,道宽路平。
忌放荡,戒赌毒,珍惜前程。
取人长,克己短,一日三省。
受人帮,滴水恩,牢记心中。
消隔阂,己主动,以礼相迎。
宽待人,严律己,少与人争。
淡名利,不攀比,知足心平。
能吃亏,多忍让,海阔天空。
当公仆,要廉明,克己奉公。
不贪赃,勿枉法,处事公正。
说实话,办实事,造福百姓。
得意时,莫忘形,头脑清醒。
危难中,要沉着,遇事不惊。
斗邪恶,伸正义,勇敢坚定。
受挫折,不灰心,继续奋争。
身居安,常思危,警钟长鸣。
防意外,要谨慎,平安为重。
此番话,视格言,为我家风。
全家人,要铭记。
写给杨大汉的顺口溜
轶名
瓮阳铺里老铁匠,日夜打铁叮当响。
火星四溅映脸庞,汗水湿透旧衣裳。
铁锤挥舞有力量,铁块变形绽光芒。
打造器具样样棒,手艺精湛美名扬。
风箱拉起呼呼响,炉火熊熊燃希望。
老铁匠呀在瓮阳,岁月故事永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