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
X
X
新闻中心
新闻头条
玉屏要闻
专题栏目
部门动态
国际国内
通知公告
人事信息
社会写真
乡镇新闻
乡镇新闻
玉屏视频
玉屏新闻
侗语新闻联播
专题视频
热点专题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
改革开放闯新路
牢记嘱托闯新路 满怀信心向未来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
党纪学习教育
玉屏40年
2025玉屏两会
2025新春走基层
强国复兴有我
实现乡村振兴
奋斗者·正青春
文化中国行
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
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
四新四化蹲点采访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共享健康美好生活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时事评论
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
传统艺术
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全民普法
玉屏乡村振兴公益广告
党建引领促发展 凝心聚力谱新篇
贵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主题活动
携手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图说玉屏
图片新闻
侗族风情
摄影之家
自然风光
领导信箱
玉屏文艺
玩转玉屏
经典推荐
吃喝玩乐
便民资讯
旅游资讯
玉屏微生活
曝光台
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玉屏要闻
>
《玉屏箫笛文史集萃》线上读 ▏华夏玉屏箫
作者:李培志
发布时间:2025-03-31 09:58:49
1743386329788
作者:李培志
编辑:吴梦洁
责任编辑:季佩佩
校对:
审核:
来源:作者:李培志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李培志
玉屏箫经历数百年的文化沉淀,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夺得金奖,成为中华民族竹管乐器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玉屏箫,也称平箫。在竹管乐器界,流传着“江南苏州笛,华夏玉屏箫”之说。它来源于清末北京琴工张瑞山《十一弦馆箫谱》,箫谱中盛赞平溪郑氏“渔樵山人”所制箫为“华夏最精”。1953年,当代古琴艺术大家查阜西先生在北京的古玩市场得到“渔樵山人”真品箫一支,称其“声圆字准,确异常品”。贵阳洞箫专家谢根梅,贵阳人都称其为“箫王”,一生之中收藏无数玉屏箫而自豪。
谢根梅先生与他收藏的各种洞箫
清咸丰四年(1854),时任云贵总督的浙江钱塘人吴振棫在《黔语》中这样盛赞平箫:“去羊坪十五里曰玉屏,产美竹。有郑氏辨其雌雄,制成箫材,含吐宫徵,清越微妙,是以天下之言箫者,必首郑氏。郑氏世守其业,名为平箫,值亦倍常箫焉。”这段文字信息量极大,有几大看点:一是美竹产自玉屏。二是能制成雌雄对箫。三是当时只要说到制箫精致程度,必须首先提到玉屏郑氏。四是它的音质“含吐宫徵,清越微妙”。五是郑家人世守其业,世代传承,价值是普通箫的数倍。
古代音律一直沿袭“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调,不懂五音者皆吹奏不好洞箫。现代人的通病,就是用当下使用的十二平均律去否定古代音律,习惯于用现代的八孔箫的演奏法去对六孔箫说长道短,导致许多看法偏颇偏激,得出的结论过于片面,从而误导视听。现全国的箫都通过改革变成八孔了,有谁还会提及享誉世界的传统六孔玉屏箫呢?而驰名中外的正是传统的六孔玉屏箫。
那么,传统玉屏箫有什么特征及独特之处呢?
第一,历史悠久。平箫产生于玉屏,自明代万历年间郑维藩“得之异传”以来,郑氏世守其业,秘不示人,至郑步青、郑丹青获得巴拿马国际大奖,前后经历十代人,历时340多年的深沉。通过不断改进,实现了从用品、礼品、贡品,再到商品的转变。因郑氏是官宦人家,从不缺衣少食,所制平箫均赠与上层达官显贵,才在他们留下的著作中得以记录。当然,赠送达官显贵的平箫必是匠心制作,精致典雅,既能吹,又能赏的上乘佳品。正如抗战时期著名诗人陈述元的诗作:“湘妃泪竹尽斑斓,不比黔东八尺竿。垄断平箫三百载,至今人说郑芝山。”倾慕之情难以言表。
第二,水竹佳料。玉屏飞凤山盛产水竹,阴山面的水竹竹节修长而均匀,拇指般大小,柔软而富有韧性,从视觉及适用性上较强。伐竹阴干三年方可使用,才会不易变形,刮皮处理后彰显白净,制作成箫后涂抹上白蜡凸显原色。水竹制成的平箫,吹奏时声音圆润、细腻、柔和,音韵清越,懂得音律的人称赞可比凤凰的鸣叫声。能有如此美妙之音,除制作技艺高低外,其余就是与选材有关了。
第三,雌雄配对。平箫总是成双成对,雌雄配对,追求阴阳平衡与和谐,这是平箫最显著的特征,许多人往往忽略这一点。这也是平箫有别于所有箫的最大不同,当今世上没有发现与平箫相似的这一特征,这也是平箫与众不同之处,也彰显平箫的独特性。以前,平箫既是乐器,也是贵重的礼品,深受友人、情侣、恋人的喜爱,睹物思人,才子佳人,全是温馨的回忆。相见之时,月下吹起玉屏箫,良辰美景,如诉如泣,温婉细润,令人无限向往。
传统玉屏箫
第四,诗文情谊。古人说,最能直抵人心的是真情实意。平箫能受到广大顾客欢迎,在于它特别注重诗文传情,据粗略统计,在传统平箫上有20多首温暖人心的诗文。如雄箫篆刻:“只今吴市声犹壮,诺在秦楼月最高。汉宫春满三千管,淮水新秋廿四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雌箫篆刻:“秦楼仙子梦同甘,引凤飞升作美谈。留得声名传宇宙,良宵月夜又何嫌。伯氏吹笙仲氏篪,天然音节自怡怡。一朝别后无斯乐,聊赠平箫慰可思。”又如一支箫管上篆刻:“彩霞何处逢仙侣,明月谁家教吹箫。”另一支箫管上篆刻:“得遇知音调一曲,不须薢谷问伶伦。”意境深邃,情意悠远,一对箫在手仔细品鉴,总让人念念不忘。
第五,工艺讲究。明清时期,郑氏作为官宦人家,需要礼尚往来,自平箫创制以后自然成了传家宝,用平箫以物易物表达情意,所以十分在意它的工艺水平的精致。大量的实物表明,郑芝山所制平箫取水竹三节,椭圆形顶定盖,长度一般在60—65厘米,内径约1.5厘米,为六孔箫(平均开孔,前五孔,后一孔),箫内壁光滑,包装精美。因平箫做工精美,其声清越,故而明、清两朝被列入宫廷贡品。至于当下人们所争论的传统玉屏箫不是乐器而是礼品之说,这其实是在误导公众。的确,民国时期出现过大量仿制品,那些林林总总的箫笛店铺如昙花一现,始终无法湮没传统玉屏箫的精髓。
第六,店名款识。传统玉屏箫都能追溯相应的店名及制作人。如老牌的郑芝山箫笛店所制平箫,落款为:古平溪郑芝山精造。郑芝山品牌店在玉屏存续90余年,使用的是统一的店名牌子,历经郑汝秀,郑步青、郑丹青,郑辉蒸三代人,初期的郑芝山平箫刻铭“出品”,中后期为“步青”,而郑辉蒸一代基本不使用自己的款识就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又如“刘崑山祖遗平箫”的牌子挂了近百年,而箫笛管身上“刘崑山箫笛社”也刻了近百年,但其传承人也经历了刘金荣、刘文忠、刘泽松三代人。
第七,雕刻精致。传统的郑氏平箫多刻古诗词,对仗工整,但需书法、雕刻功底深厚的能工巧匠方能出彩。20世纪30年代后,玉屏箫在雕刻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创新,改变传统的古诗词独揽局面,趋向于雕刻龙凤图案、花卉、山水、人物并重。20世纪80年代以后,玉屏箫又推出微刻诗词、浮雕,使玉屏箫的观赏性大大加强。现龙凤图案成为玉屏箫的标准图案被广泛应用。
四海之内的音乐人均称笛箫,唯玉屏人称箫笛。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300多年时间里,箫一直占绝对主导地位,“贵州省玉屏县郑芝山祖授仙师秘传精制雅颂贡箫”“刘崑山祖遗平箫”两块牌子就是最好的明证。若没有这些显著特征,平箫怎么能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呢?
“江南苏州笛,华夏玉屏箫”并非历史虚说,它指的是传统玉屏箫。改良后的八孔箫,也是与天下箫的形制基本相同了,也就无所谓特质、特点了。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