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玉屏:从“靠天吃饭”到“数控增收”

作者:葛永智
编辑:杨可佳
责任编辑:季佩佩
校对:徐雪
审核:覃嵩松
来源:天眼新闻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3月26日,在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鱼塘村,稻农姚元安兴奋地展示着大棚里二次冒头的羊肚菌:“补水三到五天就出菇,真是稀奇!”
  “以前看老皇历浇地,现在得看这玩意儿。”姚元安手指了指遍布大棚的滴灌系统,二茬羊肚菌的浇水需渗透至土层25—30厘米深处,确保菌丝充分吸收水分,控制温差和通风同步进行,出菇才整齐。
二次冒头的羊肚菌.jpg
二次冒头的羊肚菌。
  水阀关上的瞬间,姚元安特别感慨:“过去秋收后,村里的田野总是死气沉沉,野草长得比人高,很少有新鲜事发生了!”
  唤醒沉睡的土地,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玉屏侗族自治县引进贵州碧慧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了一条涵盖羊肚菌研发、制种、种植、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产业链,带动县里三个乡镇十余个村发展羊肚菌。
  两年前,赶上镇里集中学习的机会,鱼塘村村委会副主任姚乐京,看到邻镇靠发展羊肚菌过上好日子,他心动了。“这东西长得像蜂窝煤,但价格却抵得上三担稻谷!”
  可回到村里,没几个老百姓信这一套。出去考察的党员们心里也没底,别人的成功经验,在自己这方水土就一定管用吗?
姚元安在搬运采摘好的羊肚菌。.JPG
姚元安在搬运采摘好的羊肚菌。
  关键时刻,还是党员带头,先拿自家水田试验。望着远处空荡荡的村庄,姚乐京下了决心:“试试就试试,总比撂荒强。”
  羊肚菌的菌种第一次埋进2亩稻田那日,村里老辈人都摇头。“整得跟棋盘似的沟垄,哪还像种庄稼?”摸着新装的遮阳网,闻着空气里陌生的腐殖土味,姚乐京心里直打鼓。
  在当地镇政府的帮助下,贵州碧慧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传授技术、包揽销售,给姚乐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90多天过去,试种的羊肚菌迎来丰收。60元每斤的价格让姚乐京看到乡村产业振兴的希望。他立即与村党支部书记姚敏商议,组织群众召开村民大会,集中流转土地规模种植,壮大村集体经济。
采摘好的羊肚菌.JPG
采摘好的羊肚菌。
  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管理经验的姚元安被聘为管理员,负责羊肚菌基地的管理、招工、技术、销售等大小事宜。
  去年秋收结束,姚元安带领村里20多名劳动力,利用冬闲田错峰种植20亩羊肚菌。“虽然公司统一提供菌种,但相比一般的蔬菜作物,羊肚菌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极为敏感。”
  深知照顾好“全村希望”不容易,因此每次碧慧源公司技术团队、县里农业专家到基地指导,姚元安都格外认真。
  一次技术团队举着含水量检测仪现场教学:菌丝生长期土壤湿度必须卡在70%,“抓起一把土能成团,落地散开才合格”。姚元安蹲在地上捏了二十多把土,终于找到了那个玄妙的临界点。
  在菌棚里经历了人生最漫长的三个月,菌丝生长期的21—24℃、出菇期的4—16℃在姚元安心里比二十四节气更紧要。
  凌晨掀膜通风的温差刺激,微喷带精准到分钟的滴灌节奏,让这个习惯“日出而作”的老农硬是学会了看手机闹钟。
  “湿度不够菌丝不长,水多了又烂根。”“菌子也要通风喘气!”“每茬仅需补水3—4次,确保土壤湿润而不积水。”“生长时提供弱光环境。”姚元安始终遵循技术团队的规定。
  这种“仿野生”的种植模式,既降低管护成本,又保证菌菇品质。
  “老姚快看!这朵菌柄有23厘米!”今年三月清晨首茬采收时,年轻人的惊呼让姚元安握刀的手微微发抖。
群众在采摘羊肚菌.jpg
村民在采摘羊肚菌。
  “这不是菌子,是地里长出来的金条!”菌柄切断的瞬间,清冽的香气漫开,姚元安忽然想起儿时在山林里采野菌的雨后。只是如今这抹山野气息,是从智能温控大棚里长出来的。
  当载满菌箱的货车驶向加工厂时,姚元安摸出手机算了算:20亩菌田的收益超过8000斤,抵得上从前200亩稻浪翻滚。
  暮色中的田埂上,姚元安背着手查看手机里的湿度曲线。传感器红光映着他眼角的笑纹,像土地裂开的新芽。
  “现在种地是门精细活。”他对围观的老大爷比划,“得听懂菌子呼吸的节奏,摸透土地心跳的频率。”
  夜晚春风掠过武陵山麓,鱼塘村的菌棚里正生长着比羊肚菌更珍贵的秘密。姚元安知道,在这些被数据唤醒的土地上,无数个像他这样的“田秀才”,正用沾满泥土的双手,解开乡村振兴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