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玉屏教师“夫妻档”:躬耕三尺讲台 共育桃李故事

作者:玉屏融媒体中心记者:雷磊波、李娜
编辑:杨可佳
责任编辑:季佩佩
校对:吴兆宁
审核:覃嵩松
来源:玉屏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晨曦初露,玉屏自治县第一中学的书声琅琅中,张娟与姚青松这对教师夫妻如同校园里并蒂绽放的莲花,以27载春秋的坚守与奉献,诠释着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与伟大。他们不仅在三尺讲台上播撒知识的种子,更以爱为雨露,浇灌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梦想之花。

  清晨的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洒在姚青松挥洒自如的板书上。这位扎根语文教育沃土的耕耘者,正引领学生领略语文的无限魅力。另一间教室里,张娟正以“情景教学法”点燃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热情,她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课堂上,老师与我们互动丰富而有趣,能让我们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每节课都受益匪浅。”学生张扬皓泽道出了张娟与姚青松课堂的独特魅力。

  回忆过往,他们前进的脚步始终同频共振。1995年,怀揣教书育人理想的张娟与姚青松在师范学校相遇,从课堂讨论到教育实践,从诗词歌赋到时政热点,两颗年轻的心因对教育的赤诚逐渐靠近。2000年,他们相约扎根在玉屏新店中学教书育人,三尺讲台成为他们最浪漫的“约会地”。2018年,玉屏农村中学合并,夫妻二人以优异成绩双双考入玉屏第一中学,继续并肩耕耘。

  在姚青松看来,语文教学是“带着学生触摸汉语的温度”,而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他努力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游戏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姚青松特别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树立学习信心。

  “在布置作业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层次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每个学生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姚青松说。

  而张娟的思政课堂似春风化雨,以“情景教学法”将抽象理论化为鲜活案例,背后是她逐字逐句研读课标、梳理教材知识框架的执着。“张老师接手时班级均分36.8,毕业时跃升至66.3!”提起往届学生的逆袭故事,玉屏第一中学教师姚本钦眼中闪着光。这惊人的跨越背后,是张娟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的“成长档案”和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在学校,夫妻俩常利用课余时间围坐探讨,学科虽异,理念相通,思想的碰撞让教学愈发丰盈。

  教育事业在不断变革,张娟与姚青松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2004年起,夫妻俩先后赴贵州教育学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深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学历提升不是为了头衔,而是为了把更广阔的天地带给学生。”张娟的这句话,道出了二人共同的心声。27年教学生涯,他们获得“优秀师德标兵”“师德模范”等数十项荣誉,但最珍贵的“奖状”,是学生从乡村走向世界的捷报。

  “这么多年来,我的学生有很多已经踏入社会工作,他们有的在新闻界崭露头角,有的成为教书育人的园丁,有的救死扶伤守护生命……”谈起自己的学生,姚青松的眼中满是自豪。

  工作中,张娟和姚青松是最好的“搭档”,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生活中,他们则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相互理解与支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彼此的付出撑起了整个家庭。

  “他们是传道授业的引路人,更是相濡以沫的同行者,像两棵并肩生长的香樟树,根须在地下紧紧相握。”玉屏第一中学副校长吴承忠说,在玉屏第一中学,这样的教师夫妻档还有7对,他们用三餐四季的相守,诠释着“教师”二字的千钧分量。

  岁月染白了鬓角,却未改初心如雪。张娟与姚青松的27年光阴在粉笔灰中沉淀,他们将教育理想写成最美的情书,诠释着“教师”这个称谓最动人的模样,共同浇灌出满园桃李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