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村史村事|大龙街道大屯村

作者:作者:张李娜、李广德、潘越 图片:大龙开发区
编辑:季佩佩
责任编辑:吴兆宁
校对:杨可佳
审核:赵林
来源:玉屏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开栏语


  在岁月长河中,每个村落都有历史故事,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照亮了村庄发展的脉络。“微玉屏”开设“村史村事”栏目,从历史事件到村落人物,从古老传说到时代新篇,与大家共赴一场溯源之旅,于村史村事中寻根、共鸣、前行。本期一起走进大龙街道大屯村。


大屯村

  大屯村是以边境贸易为特色的工业集镇核心村,是省际接边集贸大镇的核心乡场,1998年被贵州省委授予“小康村”称号。大屯村可耕地面积209亩,7个村民组,410户1397人,主要以杨姓、许姓、钟姓、高姓、张姓居多,其中杨姓家族人数最多,占全村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图片

大屯村集市

  大屯村主要河流是大屯河,大屯河水量较丰富,河水常年不断流,没有枯水期,在大屯村接通自来水之前,大屯河除了能满足大屯村村民生活用水的需求,还能用于灌溉农田。

图片

民俗趣事




  大屯村的婚姻习俗,因各民族互通婚姻,所以基本上无显著差别,一般婚姻大体上分为相亲、订亲、接亲三个阶段。如今的侗乡青年,基本都是自由恋爱、自主婚姻。

图片

大屯村一景

  1、相亲

  起意:即找对象。由父母为其子女寻访,由亲友介绍;男女双方互相结识等。男方中意某某姑娘,只要不是同姓,再请人撮合。

  请媒:媒人头次上门去女方家提亲时,要提一竹篮,篮内装有糖、酒、肉等物品,用红纸盖上,去女方家说明来意。如果女方不同意,便将礼物退还。如果同意就收下,并回男方一些礼物。

  2、订亲

  讨口气:又叫“放炮”,即订婚。两家通过媒人商量,约定日期,送上正礼。男方得了女方的八字,择定吉日良辰结婚,报送女方,女方认可后,双方即可发书子请帖,各自通知有关亲友族人,届时参加婚礼。

  3、结婚

  离娘饭:出闺前头一天,新娘与全家人要共同吃一次饭。

  迎亲:头一天男方由一能干的“关亲人”作为全权代表,手捧拜匣,内放迎亲、催妆、请皇客等大红书帖,带领婚车到女方家,同时参加吃花筵酒。

  换喜:在迎亲路上,如巧遇另外一支迎亲队伍,无别路可绕过时,双方即派代表进行协商。两个新娘都下车,互相交换一件礼物,如手帕之类,两个新娘平肩而过,互祝双方今后顺利。

  避热脸:引新娘进屋时,男方父母要回避,不能与新娘见面,如果不避开而撞了热脸,今后婆媳则不合。

  讨钥匙铺床:女方嫁妆锁着的钥匙归皇客代管。新娘、皇客接进屋后,要向皇客讨取钥匙。接着请家庭和睦、有体面的人为新人铺床、挂帐,边铺边讲吉语,如“豆子上床,儿孙满堂”“鸳鸯绣得好,百年同到老”。

  拜堂:堂屋中摆上香案,点起大蜡烛,新郎新娘先拜天地,后拜祖宗,再拜父母。接着拜客,受拜之人要赠送拜钱,有嫁鞋的加倍送钱。拜堂后,吃正酒。每次开席都要放炮。

  闹新房:当贵客在吃夜筵时,一部分青年男女朋友,则在新房里向新娘要糖果吃,新娘早已准备烟、茶糖果瓜子之类。

  回门:三天时新郎同新娘到女方家回门,回门应当天回转男方家,不能到女方歇宿。去时要带上一桌酒菜叫回门席,女方家送十二对粑,说是粘脚粑,把姑娘粘在婆家。


图片

历史名人




  一、杨再思

  据杨氏族谱记载,大屯村杨氏系唐末诚州刺史杨再思后人,据杨氏家谱考,杨再思二子杨政滔授军功,其后代广泛分布、居湘黔两地,今大龙、大屯、南宁、湖南新晃的杨氏为此一支。元代(约1344)在今南宁村建杨氏祠堂,2017年,大屯村杨氏家族与其他杨姓支系族人在原址上合力重修杨氏祠堂,2018年5月竣工使用,并把每年“六月六”即侗族“尝新节”那天定为祭祖日期。2020年,举办八龙闹春龙灯交流月活动。据大屯村村民口述,杨氏族谱自20世纪80年代之前已经经过了5次修撰,2022年重新修订。堂号:弘农堂、关西堂、四知堂、清白堂;老字派:再、政、通、光、昌、胜、秀;新字派:明、文、应、世、万、国、长、宁、仕、崇、正、大、圣、光、庭、德、钟、丹、桂、永、代、登、金。

  二、许升

  据许氏族谱记载:本源仲宣公,来自滁州、全椒,明代时候许升到玉屏任指挥使,至今23代,大屯村许氏家族为其支系后代。许升墓有记载:“公江南全椒人也,世袭南京右卫指挥,洪武十八年,从思州山同蛮,十九年,征靖州各处判蛮,功升指挥同知。二十三年闰四月初日,领军开辟平溪,始建卫治,创筑城池,屯田世守,为平溪开创许氏始迁之祖,原葬于此。”大屯村许家组许姓村民以此为荣。其中许崇斌曾任大龙皮革厂厂长,2017年被授予“孝老之星”先进个人。

  三、刘德高

  据刘公庙诰封碑文记载,刘公名德高,字俊义,中原人,生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早年在朝廷为官,明代屯军来到苗蛮之地(今大屯村)。由于大屯地处湘黔两地交界、猛兽横行、来往客商众多,刘公决定留在大屯帮助这里的穷苦百姓和过往客商,并开辟了一条街道经商,当地百姓称之为刘公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刘公场日渐繁华,又因大树的构藤大余水桶盘绕古柏之上,更名为大屯场。后人为纪念刘公对大屯作出的贡献,建立了刘公庙来祭奠他,逢年过节村民也自发组织庙会活动。

  2016年4月1日,大屯村组织了纪念刘公到达大屯618周年的庙会活动,是大屯场历史上最隆重的一次。下午五点,祭奠活动正式开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香烛纸炮,烟雾缭绕,庙外人头攒动,大家一起朝祖进香。村里男女老少怀着对先人的感激之情前来参加这个庙会,他们或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或求一生平安,事业兴旺,均怀着虔诚的敬仰,一起寻找几百年来他们共同的源流和精神支撑点。

  四、钟仲

  1958年10月出生,1979年3月参军在人民解放军35551部队44分队服役,1979年10月在执行任务中牺牲。

  五、高中彪

  1959年9月出生,1978年4月入伍,参加自卫还击战,1981年1月退伍。

  六、高仁友

  1949年1月出生,1968年2月入伍,参加自卫还击战,1973年3月退伍。

  七、罗绍溶

  1950年11月出生,1988年至2021年期间任大屯村主任、支部书记,2005年4月29日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