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郭家湾村,梯田叠翠,黄桃盈枝。
贡米种植大户杨克喜刚巡视完一圈稻田,满心欢喜:“稻子马上抽穗了,丰收的日子就要来了!”
杨克喜查看稻子长势
7月20日,校媒融合调研组走进玉屏侗族自治县亚鱼乡郭家湾村,沿着蜿蜒的村道走访,与村民交谈,一幅“地里淘金”的致富图景渐渐清晰。
“郭家湾种水稻的历史长咯,能追溯到乾隆年间咯。”56岁的杨克喜就是郭家湾人,在他幼时的记忆里,家家户户都种贡米,但仅仅为了糊口,谁也没想到种贡米也能赚钱。
郭家湾村的稻田
近年来,郭家湾村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明确以贡米产业为核心,打造“贡米产业发展驱动村”,建成“黔东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贵州稻文化体验及生态体验先导村”,同步开展特色种养殖业、休闲旅游业等多产业的发展格局。
常年在外开车的杨克喜听闻,觉得打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2016年又回村干起了老本行。他精挑细选了贡米秧苗,种在20亩水田里,没想到,第一年就赚了钱。“这不比在外飘着强?”杨克喜大喜过望。
郭家湾村风光
郭家湾村是全县唯一、全市六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之一,山水林田湖自然资源丰富。
“水质好、昼夜温差大,产出来的贡米色泽光亮,口感比一般贡米好,‘郭家湾村贡米’还获得了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很受消费者的喜欢。”郭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陈定华说,村里538户农户80%都参与了贡米种植,核心产区达到1537亩。
为了进一步发展贡米产业,2021年起,村里将以前的30多种贡米品种统一为3种,不仅品质更稳定,销路也顺了不少。
贵州民族大学政治与经济管理学院师生在郭家湾村座谈调研
陈定华介绍,郭家湾村下决心搞产业,组织村“两委”、种植大户赴深圳、广州等地考察学习产业规划、种植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好经验、好做法,村党支部全程靠前服务,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疑难杂症”。
“肥料有补贴,村里统一收割、犁地,指导技术,解决销路,大家种水稻不像以前那样单打独斗了。”杨克喜感到很安心。
他把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了40亩,每年亩产800斤干谷,依托村里举办的“开镰节”,游客涌入郭家湾,他的贡米根本不愁卖,这日子也像稻穗一样,一年比一年饱满。
贵州民族大学政治与经济管理学院的师生们与杨克喜交谈
说话间,杨克喜赶着300只鸭子从稻田上岸,“抽穗了,怕鸭子吃,要收回来了。你看,田里的害虫,鸭子吃得干干净净。”
今年,郭家湾村又与铜仁职业技术大学共同探索开展“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按照稻田种植面积免费给农户发放麻鸭,减少农药使用,提升贡米附加值的同时,卖鸭子又成了一笔收入。
杨克喜算算账,种贡米加养鸭,收入是越来越好了,“儿子、儿媳在城里上班,周末回来聚聚,我们老两口就守着这地,把日子过踏实。”
杨克喜赶鸭上岸
走过翻滚的稻浪,贵州民族大学政治与经济管理学院的师生们沿山而上,这里,150亩黄桃园正酝酿着丰收的甜蜜。
桃树掩映下,种植大户陈其平正忙着叠包装盒,她的黄桃将在8月初迎来成熟期,得赶在源源不断的订单到来之前做好准备工作。
“3年前,家里打来电话说果园缺人管,让我回来搭把手。”就这样,陈其平结束了在外打工的日子,刚回家时面对满园果树,连疏果和套袋都不会,剪枝时生怕下错手。
陈其平查看黄桃长势
技术关乎着一年的收成。“哥哥手把手教我,村里经常组织上课,还拉着我们去其他果园交流。”陈其平总算上了路。
现在,她家的黄桃远销全国各地,“忙的时候雇几十个人,摘果、选果、打包,晚上加班到一两点是常事。”
这几年,郭家湾村抓住“露营热”“周边游”新风口,做好“露营经济”“周末经济”,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农家小院、民宿,进一步拓展农耕研学、鱼塘垂钓等产业项目。由村集体入股,陈其平也搞起了民宿。
由村集体入股,陈其平搞起了民宿。
“一到节假日就热闹起来了,夏天还有湖南、广东的游客过来避暑。”陈其平说,村里的变化有目共睹。
开镰节那天,近两万游客涌进来,田埂上全是人影,农家乐的炊烟飘到田边;油菜花节时,金色花海间全是举着相机的游客,孩子们追着蝴蝶跑……唠着唠着,村民眼里有了新盼头。
陈定华笃定地说:“下一步要把直播做起来,让郭家湾的贡米和黄桃,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