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玉屏箫笛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10周年。在这座被誉为“中国箫笛之乡”的小城,一代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坚守与创新,让400年的竹艺匠心在时光中流转。今天,我们走进这些指尖上的匠人,感受非遗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刘泽松在取材
清晨的阳光透过竹林洒下斑驳光影,78岁的刘泽松正弯腰挑选合适的竹材。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位与箫笛相伴60余载的老匠人,指尖布满老茧,眼神却依旧专注。从15岁跟着父亲学艺,到恢复百年老字号“刘崑山箫笛”,他手中的龙凤扁箫以精细入微的雕刻闻名,每一刀都藏着祖辈的手艺密码。
刘泽松说:“做箫笛就像做人一样,要沉得下心来,爱一行专一行。”
在玉屏箫笛的另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姚茂禄身上,闪耀着“守正创新”的匠人光芒。1961年进入箫笛厂的他,不仅精通刻字、校音等全流程技艺,更带着老匠人的创新劲儿,改良了二节笛、竹根箫,发明的尺八箫还被美国博物馆收藏。在他担任厂长期间,全县箫笛从业者增至200人,年产量突破50万支,让传统技艺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舒厚槐在选笛
玉屏箫笛的传承谱系中,舒厚槐是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作为玉屏箫笛制作技艺非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他17岁便拜刘泽松为师研习箫笛制作,从选材、烘烤、校直、打孔、校音、吹奏等,几十道繁复工序早已融入血脉。他深知,仅靠师徒口耳相传,难保技艺永续。将模糊的“经验”转化为清晰的“知识”,是他认定的传承之道。
舒厚槐说:“从老祖宗手上传下来的时候,都是以传统工艺去制作,从原材料开始选择密度高、年限长的老竹子,要求竹节均匀、4至5mm厚的老料;创新工艺之后,在调音方面,我们也根据市场需求,采用了打磨内径的方式,让后来的传承人也少走了很多弯路。”
当古老技艺遇见年轻血液,传承的画卷铺展出更绚丽的色彩。在玉屏箫笛协会会长姚茂顺承包的700亩竹林里,这位“箫笛世家”的第三代传人,正手把手指导工人辨识良材。从远赴江苏拜师学艺,到毅然返乡创办箫笛厂,他将玉屏箫笛销往全球,更擘画着一幅宏大的文旅蓝图,计划打造箫笛文化产业园,让游客不仅能聆听天籁,更能亲手体验制作乐趣。
姚茂顺
姚茂顺说:“传承不止于手艺,更要让文化活起来。我们想让大家不仅能听到箫笛之声,更能亲手做一支属于自己的笛或箫。 ”
而从异乡扎根玉屏的玉屏箫笛制作技艺非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志学,用精湛技艺让玉屏箫笛走向世界。他擅长的内径调节工艺,让箫笛音色更纯净,今年,在巴黎凯旋门的演奏,更让中国竹韵响彻海外。
张志学说:“从小我就听着玉屏箫笛声长大,感觉非常亲切而熟悉,选择到玉屏扎根,是因为我对箫笛非常热爱,希望能够更好地将玉屏箫笛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今日之玉屏,通过实施箫笛人才培训基地、原材料基地、生产基地“三大基地”建设,推进“箫笛文化进校园”工程,在全县3年级以上中小学开设了箫笛特色课。此外,还相继举办了箫笛艺术节、箫笛学术研讨会、箫笛之友节、箫笛制作大赛等活动,非遗传承的根系正越扎越深、越拓越广。
从老匠人坚守的作坊到年轻人创新的车间,从竹林深处的选材到国际舞台的奏响,玉屏箫笛的每一缕清音,都凝结着世代匠心的温度与重量。110周年庆典的钟声即将敲响,这份跨越世纪的竹韵匠心,已调校好它的音孔,必将在新时代的宏大交响中,奏响更为磅礴、更加动人的不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