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玉屏侗族自治县的缘分,源于2015年的玉屏箫笛金奖百年庆典活动,那年海内外箫笛演奏与制作名家齐聚贵州玉屏,共襄盛会,我应邀出席。第一次走进“中国箫笛之乡”,真正感受到了箫笛历史与文化的震撼。一百多年前,玉屏箫笛曾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首次出现在了英国伦敦国际手工业产品展览会上,并荣获银质奖章;而在随后于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玉屏箫笛更是力拔头筹,与贵州茅台酒一并荣获了金质奖章。
一百多年过去了,如今借由“玉屏箫笛”庆典活动,业内专家相聚玉屏,再次感受当年箫笛艺术在欧美掀起的文化旋风,每个人心情都特别美好。而“第一届中国(玉屏)箫笛制作与演奏比赛”也呈现在了系列的庆典活动中。以箫笛演奏比赛、箫笛制作比赛、大型文艺演出等三项活动为主题的“箫笛艺术节”,辅以全国慕名而来的音乐爱好者、笛箫演奏者以参观调研的方式深入玉屏箫笛博物馆、当地各小型箫笛生产厂家,并举办专家研讨会、演奏与制作工作坊和学术论坛。在专家与箫笛演奏和制作人才面对面交流中,使我切实地、充分地了解到了当代玉屏箫笛的发展现状,在当地相关领导对我进行咨询时,我也直率地谈出了玉屏箫笛于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中可能会面临和产生的生存语境。
2016年,玉屏侗族自治县专门委派负责箫笛文化产业具体工作的时任县政协副主席、箫笛产业办主任高敏专程来到上海音乐学院,找到了我和我所在的工作单位寻求支持帮助。上千公里的距离,浇不灭的热忱,地方政府领导们力求振兴玉屏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拳拳之心,学院领导和我都深受感动。在我的积极努力推动下,终于促成了上音与玉屏侗族自治县支援合作、携手共建的情义与缘分。
2017年3月,上海音乐学院与玉屏县委县政府达成共识,双方站在传承与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帮扶振兴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箫笛文化艺术的角度,由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与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商振兴玉屏箫笛文化发展战略方案。上海音乐学院领导表示:把上音具有传统优势的竹笛专业作为抓手与玉屏县委县政府的文化战略进行良性互动,旨在共建箫笛制作基地、由上音定期指派教员专业授课、组建玉屏箫笛乐团、推动举办各类专业演出活动等,从而展开了上海音乐学院对玉屏“中国箫笛之乡”的文化帮扶事业。
此后,上海音乐学院专门委派我作为负责人,全力助力玉屏箫笛产业与艺术的发展。这些年来,我带领上音师生一起远赴玉屏数十次,在援助建设玉屏箫笛制作、箫笛新产品研发的同时,大力培养笛箫演奏人才,举办各类工作坊、大师班、讲座和音乐会等。
2017年春节伊始,本着弘扬玉屏箫笛文化、壮大箫笛专业人才队伍、打响玉屏箫笛品牌的初衷,我首先实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教学工作,并通过考核与选拔方式整合玉屏箫笛专业师资力量,在此基础上,为玉屏侗族自治县创建了首支箫笛专业乐团——玉屏箫笛乐团。
乐团成立后,以玉屏箫笛博物馆为训练基地开展各类教学指导和集中排练等。并在当年,在新建成的玉屏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箫笛鸣·玉屏情”青年演奏家音乐会,玉屏箫笛乐团首次亮相所演奏的《金色侗乡》《侗乡夜话》《欢庆》等三首作品,博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音乐会上,玉屏箫笛乐团还与上音竹笛乐团联袂演出了《跑旱船》《游击队之歌》等歌颂红色主题的笛乐作品,也成为了如今乐团的经典保留曲目。
时光荏苒,三年多的时间转瞬而逝。经过悉心的培养与耕耘,玉屏箫笛乐团这支代表着玉屏形象,始终以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为立足点,以展示“中国箫笛之乡”文化新形象为己任,于2018年登上了中国音乐媒介的最高舞台,在中央电视台连续录制的多首展现玉屏箫笛艺术和侗族文化色彩的音乐作品数次在央视滚动播出,让全国观众领略了中华民族乐器之一的玉屏箫笛所特有的文化艺术魅力。
2018年,我亲自主持组建的全国最大规模的“箫笛研发生产基地”在玉屏落成,邀请引进了全国知名的制笛师王建宏先生加盟到玉屏笛箫研发制作的发展大潮中,旨在全面提升玉屏箫笛演奏整体水平的同时,推动提升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让生产与经营理念采取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开发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箫笛器乐产品。
数年来的积极研发与投入,使得玉屏箫笛在音质、音准、工艺、产量、文化创意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质的提升,特别是在保留玉屏传统雕刻工艺上,研发基地专门成立了箫笛雕刻大师工作室,深入挖掘玉屏传统箫笛文化,并在笛(箫)身图案设计、产品外包装等方面进行构思设想,提升玉屏箫笛的专业品质和文化价值,进而推动玉屏的箫笛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由我主持策划并领衔主演的上海音乐学院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跨界融合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首演于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此剧目中,所有演员所使用的箫笛全部来自于玉屏箫笛研发产业基地,由玉屏箫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制作。在剧目创作期间,笛箫制作师王建宏先生与我一起,历时一年多,反复试验60多次,在中国首次复原了八千年前的“贾湖骨笛”并申请了国家专利。此器乐剧的上演可谓立意高远,通过展现远古骨笛到当代竹笛的发展过程,使观众见证了我们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更让大家现场聆听到了来自八千年前神秘的远古的笛音。骨笛的复原研发,不仅是一个创举,更是展现出上海音乐学院和玉屏县委县政府在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做出的功绩,必将影响深远。
2019年,为了全面展示上海音乐学院与玉屏侗族自治县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双方决定在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期间举办“非遗传承·箫声笛韵”贵州玉屏箫笛文化艺术展,借助更高的艺术平台向更多的观众展示玉屏箫笛文化。展览在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展览中心举行,历时一个月,集中展示了由玉屏箫笛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提供的自明清两代、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余件玉屏箫笛。通过实物展示、文字说明、视频图片等形式,全面介绍玉屏箫笛文化的起源、各个时期的工艺特色、当前的发展状况等。又结合开幕式、讲座、音乐会、现场讲解演奏等方式,进行了立体多维的展现,让更多人通过“上海之春”的平台了解了曾经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玉屏箫笛”,关注其文化发展和呼吁更好地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唐俊乔教授(前中)与玉屏箫笛乐团成员
作为一位民族器乐的演奏者、传承人,我深知,精细的乐器修造和高超的演奏技艺是音乐唯美展现的保障,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重要关系,在当代笛乐艺术发展的蓬勃时期,两者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笛乐艺术强调中国元素在世界发声的同时,乐器修造艺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上海作为现当代音乐与世界文化接轨的重镇,尤其需要具有优秀传统乐器制造工艺的支撑。也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今天上海——玉屏,两地的专业性合作。
通过上海音乐学院教学团队多年的努力,我们也实现了对玉屏箫笛乐团团员的教、演、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在玉屏箫笛普及教育工作上,我始终提倡“从基层做起,力求全面覆盖”的理念,为全县音乐教育工作者与中小学生开展箫笛文化与箫笛演奏的普及教育,给予他们专业的教学指导,尽最大努力把教学活动辐射到全县每一个角落。一点点坚持幻化出一场场演出,脚踏实地地不断积累,使“玉屏箫笛”活跃于全国各大文博会、乐器展、艺术节、音乐节、文化节及非遗交流活动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我常常深思,怎样才能吸引全国尽可能多的青年、少年箫笛爱好者们来到玉屏,关注玉屏,了解玉屏,了解玉屏箫笛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曾经在国际上代表中国获得的辉煌。
秉持着这份信念,在2017年8月,我在贵州玉屏举办了“玉屏箫笛文化之旅”——全国高峰笛艺大师班。五湖四海的习笛青年与少年相约来到玉屏,全国青年一代的竹笛演奏家与制笛师也纷纷前往,与玉屏全县中小学箫笛学生和音乐教师们一起晨练、听课、学习、交流,借此契机大家互相了解、互相切磋,共论笛艺。
为展示玉屏箫笛的魅力,玉屏箫笛乐团、上音竹笛乐团联合当代著名青年竹笛演奏家们,用专场音乐会形式将大师班活动推上高潮,活动全程采用线上全球直播,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艺术反响,向世界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展现“中国箫笛之乡”玉屏的文化特色,也宣传了流水如玉,青山似屏的如诗美景和玉屏人民如歌情怀。
我对于玉屏这片土地的情感是深沉的,是一点一滴所积累起来的。在一次次远赴玉屏的工作中,当地的很多箫笛爱好者、朴实的劳动者都成为了我的朋友。漫步在“箫笛路”上,沿江远眺风雨桥,透过烟雨濛濛,看到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竹林,这场景常使我感慨万千、激动不已。在这片孕育着笛箫生命的天地中,使我感受到任重而道远。
我钟情于玉屏人民唤我为“中国玉屏箫笛品牌形象代言人”,这是大家对我的肯定与信任,我将一如既往地为玉屏提供帮助与支持,尽我的一份绵薄之力。
我更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强大,社会的发展进步,伴随文化事业的腾飞,未来的玉屏会更加灿烂美好。正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之时,我与玉屏县委县政府合作推出的音乐电视片《祖国颂》中的一幅幅美好画面,玉屏必将迎来绚丽夺目的明天!(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