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法国超市货架上摆着来自贵州山乡的有机茶油,当东莞工厂里熟练操作机器的工人来自千里之外的玉屏,一条跨越山海、连接东西的协作新路,正在武陵山区清晰延展。近年来,玉屏自治县坚决扛起东西部协作政治责任,深入贯彻粤黔、莞铜决策部署,锚定“2441”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四项提升行动”,推动与东莞市常平组团的协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产业协作:
特色产品走向国际化
今年7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玉屏传出,贵州黔玉油茶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7.8吨优质茶油扬帆出海,成功登陆法国市场!这不仅是一批货物的出口,更标志着承载玉屏希望的油茶产业正式叩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田阳摄
“欧盟有机认证的217项严苛指标,每一项都像一座需要翻越的高山。”玉屏东西部协作办公室负责人刘长江感慨万千。回忆技术攻坚的日夜,他介绍,依托东部引入的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和“科技入黔”的有力抓手,玉屏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通过与联合科研机构对油茶精深加工技术的持续攻关,产品最终成功跨越了欧盟有机认证及食品安全检测的门槛,实现了从“卖原料”的低端路径向“卖标准”的高质量发展精彩蝶变。
黄乐摄
几乎在同一时间,玉屏的另一张产业名片也闪耀出国际光芒。贵州花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首批10公斤特级藏红花产品顺利出口越南,实现了玉屏藏红花出口贸易的“零突破”!
“这只是起点,未来我们的藏红花还将走向韩国、德国、迪拜等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让世界品味玉屏的芬芳。”公司董事长胡奋丽信心满满。
胡攀学摄
产业兴则县域强。玉屏聚焦特色产业规模化、产能化发展,2024年持续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980万元精准滴灌。重点培育黔玉山茶油、碧慧源菌业、花为农业等龙头企业,强力助推“玉屏油茶”品牌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加速建设羊肚菌现代化加工车间,打造占地23000平方米的数字化藏红花培育基地,为产业升级筑牢根基。
技术人员在对油茶林进行管护。刘德军摄
员工在贵州省贵福菌业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生产车间忙碌。胡攀学摄
2024年,全县油茶销售额同比劲增27.35%,食用菌销售额增长21.75%,藏红花销售额更是飙升45.20%。“玉屏油茶”凭借过硬实力,成功赢得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的青睐与支持。
就业帮扶:
家门口织就幸福增收网
走进玉屏自治县平溪街道康华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点的“微工厂”,一派繁忙景象映入眼帘,工人们正赶制着黄桃礼盒和电子产品包装。一件件产品从这里源源不断发往各地,也承载着搬迁群众稳稳的幸福。
搬迁群众在“微工厂”务工。葛永智摄
玉屏合福欣包装装潢印刷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石帮堂介绍,这个“微工厂”在旺季能吸纳130多人就业,平时也有40多人稳定在岗。
“厂里90%以上的工人都是周边搬迁过来的乡亲,每人每月至少能拿到2000多元。”这实实在在的收入,让群众真正实现了“楼上安家、楼下上班”的便捷生活。“距离厂房近,既能挣点钱补贴家用,又能接送孩子上下学,太方便了!”车间女工叶单利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微工厂”贵州吉天华服装制造有限公司(玉屏分公司)正式投产。张金芳摄
康华社区“微工厂”是玉屏探索“就近就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缩影。社区深挖潜力,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操作灵活的手工企业,逐步构建起涵盖扶贫车间、微工厂、仓储物流、电动能源站等多元化业态的社区集体经济体系。截至目前,康华社区已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
手工编织实用技能培训。张琳翊摄
如今,像康华社区这样的就业帮扶车间全县已建成9个,累计吸纳1553名群众实现稳定就业。为提升就业质量,玉屏靶向发力,有计划地组织起重机操作、电工、手工编织、种植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并开设“南粤家政班”“广东技工班”等特色课程。
杨丽娜摄
同时,通过签订《莞铜劳务协作稳岗就业协议》,强化“点对点”输送、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畅通就业渠道,2024年有组织输送97名劳动力赴广东返岗务工。全县实现脱贫户县内就业774人,组织49名脱贫户参加技能培训,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果。
消费入湾:
“黄金通道”跑出加速度
8月7日,玉屏自治县田坪镇五里桥村的黄桃基地里,欢声笑语伴着采摘的忙碌。超过2万斤新鲜饱满的黄桃被小心翼翼地装箱,即将搭乘冷链专车,最快24小时便可直达广东东莞消费者的餐桌。“之前发了3万多斤,今天这车发完,后面还有3万多斤等着呢,今年总量预计超8万斤!”基地管理员杜秋山看着丰收的景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徐雪摄
这高效快捷的“湾区直通车”,得益于玉屏着力构建的冷链物流体系、蓬勃发展的电商销售以及不断优化的种植技术。这些举措合力打通了“黔货出山”的梗阻,推动玉屏黄桃从“本地鲜”大步迈向“全国俏”“湾区热”。
图片来源羊城派客户端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东莞海德壹号广场,一场“玉屏农特产品展销暨文旅推介会”正火热进行。26家玉屏企业带来的油茶、黄桃、羊肚菌等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众多市民驻足品尝、选购。尤其是试吃区,金黄硕大、甘甜多汁的玉屏黄桃引得众人交口称赞。
徐雪摄
“北纬27°的黄金气候与纯净水土,孕育了这糖分爆表的‘黄金鲜果’。每一颗黄桃,都是侗乡山水灵韵与农耕智慧的结晶,是‘黔货出山’路上最清甜诱人的名片!”玉屏皇桃协会秘书长张天林自豪地推介道。
近年来,玉屏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需求,深入实践“东部市场+西部产品”协作模式,大力推动“玉货入湾”。一方面“请进来”,邀请东莞市国际商会、湖北宜昌商会等商协会实地考察调研;另一方面“走出去”,组织本地农企对接东莞总工会、供销社、大型供应链企业及商超。
图片来源羊城派客户端
同时,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线下在东莞常平、桥头、谢岗三镇布局5家消费帮扶专馆专区;线上依托“832平台”拓展销路,并借助东莞市乡村振兴促进会举办电商技能培训,提升玉屏基层干部和企业骨干的“直播带货”能力。此外,玉屏还安排15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用于“黔货出山”物流补贴,切实降低企业成本。
2024年,“玉货入湾”销售额达1.89亿元,同比增长9.49%,玉屏的生态珍品,正沿着这条“黄金通道”,源源不断地丰富着大湾区居民的餐桌,畅通的“双车道”跑出了加速度。
人才赋能:
“组团式”帮扶点亮希望之光
在玉屏德龙小学崭新的机器人教室里,孩子们全神贯注地调试着手里的作品。“看!这是潘老师指导我做的暴走机器人,还有手摇发电机!”学生史田烨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眼中闪烁着对科学探索的光芒。这颗“科技种子”的播种者,是来自东莞市常平镇第三小学的支教老师潘祥威。2024年8月,潘祥威的到来,为玉屏的孩子们带入更广阔的科学世界。
潘祥威为学生讲授科学课。黄乐摄
在潘祥威的鼓励和指导下,德龙小学的孩子们参加了贵州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他们的作品《双能刷地机器人》《创新型智能体育馆》荣获三等奖,这是对孩子们创新潜能的极大肯定。
潘祥威参与构建的“2+5”多元培训模式,有效借鉴了东莞先进的科技教育经验。2023年,该校选送市赛的8个作品更是全部获奖,科技教育之花在山乡绚丽绽放。
在玉屏中医院儿科门诊,来自东莞的支医专家李溢朗医生正耐心细致地为小患者诊疗。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医术,他为每位患儿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李医生看病又耐心又准,我们放心!”这是患儿家属们共同的心声。
李溢朗正专注地为患儿诊断。杨丽娜摄
帮扶期间,李溢朗医生带来了“采用呋塞米低剂量持续泵治疗重症肺炎”和“使用肾上腺素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喉炎”两项填补玉屏空白的新技术。
“这两项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我们儿科对危重症的救治能力,是患儿和家长的福音。”玉屏中医院副院长张川由衷赞叹,“李医生的到来,不仅填补了技术空白,更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这是实实在在的帮扶成效。”
人才协作的深度,决定着东西部协作的高度。玉屏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定期协商、资源对接、技能交流、人才互访等机制。在教育领域,援玉教师积极分享“莞式慕课”、科组教研、校园管理等先进经验,助力德龙小学实现“四个明显提升”;在医疗领域,大力推行“传帮带”模式,援玉专家通过“一带二”“一带多”等形式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为玉屏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专业队伍。
从黔东深山到南海之滨,从茶油香飘海外到“微工厂”织就家门口的幸福,从“黄金鲜果”24小时直达湾区餐桌到“山海园丁”点燃知识的火种……玉屏与常平组团的这场“双向奔赴”,已远远超越了简单的帮扶,升华为“产业共兴、就业共促、市场共融、人才共育”的深度协作新篇章。四个领域的“丰收季”,是东西部协作国家战略在武陵山区的生动实践,更是两地人民携手同心、共绘美好未来的坚实足迹。这条跨越山海的协作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实,孕育着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