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屏,有着百年历史的箫笛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这项手艺靠师徒口传心授,藏于深巷少人知晓。如今,传承人们把工作台搬到了镜头前,用短视频和直播让古老箫笛奏响了“新声”。
每晚八点,玉屏箫笛协会会长姚茂顺的箫笛工作室里准时响起直播提示音。镜头前,他手持一根烟熏竹,指尖在竹笛上灵活游走,悦耳的笛声充盈整个直播间,屏幕上“好厉害”“想学”的评论滚动不停。
“这是D调还是C调?这应该是D调,展示一下,这把是黄金把位的烟熏竹笛。”姚茂顺一边挑选竹笛吹奏,一边讲解工艺要点,身后墙上挂着的“玉屏箫笛制作大师”牌匾格外醒目。
今年49岁的姚茂顺是“箫笛传承之家”的第三代传人,作为市级箫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15岁开始学艺,曾因手艺难以维持生计而犯愁。
姚茂顺说:“如何推广自己的产品,如何将手艺、文化和产品销售做好,这是我们传统手艺人不太擅长的事情。”
随着短视频行业的兴起,姚茂顺尝试着拍摄短视频、做直播——从竹林选材、高温烤竹到雕刻纹饰,把箫笛制作的28道工序拆解成一个个直观易懂的“知识点”。
姚茂顺说:“电商的出现让我们能够通过直播展示箫笛制作技艺,传播箫笛文化、演示制作过程、推广箫笛产品,从而促进销售。”
而从异乡扎根本地的玉屏箫笛制作技艺非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志学,用精湛技艺推动玉屏箫笛走向世界。他擅长的内径调节工艺,能让箫笛音色更纯净,今年,张志学在巴黎凯旋门的演奏短视频火了,播放量超60万,让中国竹韵远扬海外。
张志学说:“通过直播和短视频,让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中国箫笛之乡的制作历史和文化技艺。”
开展直播既能够展示制作过程,又能实现在线教学和成品销售。如今,张志学最远的订单来自加拿大多伦多、法国巴黎等地,每月箫笛销售收入比之前翻了不少。
箫笛直播带来的影响不止于此,不少年轻人更是通过屏幕爱上了这门传统手艺。来自兴义市的钢琴老师邓先生,尽管身患重病,仍通过张志学的直播坚持学习吹箫3年,如今已能重新从事教学工作,并以箫笛与钢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授课。
目前,全县已有6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触网”直播,让玉屏箫笛从线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玉屏箫笛文化中心主任、玉屏箫笛博物馆馆长蒋毅说:“随着新媒体数字化的发展,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已经成为主流。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县箫笛产品销售额达72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不仅帮助玉屏箫笛非遗品牌拓宽了销售市场,更打通了传承‘最后一公里’。”
夜晚,姚茂顺和张志学的直播还在继续。镜头里,他们拿起刚做好的箫笛吹奏着,悠扬的旋律透过网络传向四面八方。从深巷工作室到云端直播间,一根根小小的箫笛,正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