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教场坝社区里的“爱与坚守”:
两位老人用岁月书写深情
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平溪街道教场坝社区,有这样两位平凡的老人,他们用数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诠释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谛,他们的故事成为了社区里温暖人心的佳话,传递着相濡以沫的正能量。
李顺华:病躯撑起一片天,十八年守护显担当
72岁的老人李顺华,藏着一段与命运较劲的故事。1998年,丈夫熊天明被查出三叉神经痛,起初还能依靠拐杖行走,可2007年的一次意外摔跤,让他彻底失去了行走能力,随后高血压、心脏肾损坏等疾病接踵而至,最终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依赖他人。
令人揪心的是,李顺华患有神经分裂症,身体本就不算硬朗。但面对丈夫的情况,她像被注入了一股韧劲。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她就摸索着起身,先帮丈夫翻身、擦身,再换上干净衣服。这个流程,她一做就是18年。
为了防止丈夫长褥疮,她记着时间,每隔两小时就轻轻挪动丈夫的身体。饮食上,她总想着法儿换花样,软烂好消化是第一准则,喂饭时耐心十足,看着丈夫吃得香甜,脸上便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夜晚,当别人都已进入梦乡,李顺华还细心地为丈夫按摩,缓解他身体的疲惫,同时处理丈夫的大小便。18年来,她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从未有过一句抱怨,没给自己放过一天假。
如今,熊天明的房间总是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异味,身体状况一直很稳定。李顺华用病弱的身躯,撑起了家里最坚实的屋檐。
李昌才:十一年如一日,用陪伴诠释“有情有义”
同为教场坝社区居民的李昌才则用11年的时光,成为了瘫痪妻子代能珍的“专属护工”。2014年,代能珍突患脑梗、糖尿病、骨髓炎等疾病,病情恶化导致骨头坏死,从此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从那天起,李昌才就把自己活成了妻子的“专属护工”。
李昌才的一天,从清晨的轻声细语开始:“能珍,醒醒,咱擦把脸吃饭了。”他会先用温热的毛巾轻轻擦拭妻子的脸颊、手臂,再为妻子缓慢注入流食。
处理完妻子的起居,李昌才转身扎进家务里,扫地、洗衣、做饭,把屋子打理得井井有条。中午时分,李昌才顾不上自己休息,准时为妻子按摩肢体,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并仔细为她更换衣物,保持身体的清洁与舒适,有效预防褥疮。夜晚,无论多么疲惫,李昌才都会定时起床查看妻子的情况,小心翼翼地帮她翻身,确保她能睡得安稳。
在李昌才的悉心照料下,代能珍的身上总是干净清爽。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时,不禁感慨道:“李昌才用十年如一日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爱情最朴素也最动人的模样。”
两位老人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藏着最动人的重量。李顺华的韧性、李昌才的温情,虽各有不同,却同样诠释着不离不弃的深意。他们的事迹像一束光,照亮了社区的角落,也让更多人明白:爱,就是在艰难的日子里,依然选择坚守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