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美好理想之一,就是想打破时空的距离,于是便有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创举。在中国的公路建设史上,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的壮举不胜枚举。特别是在物资和技术条件都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一代代筑路大军凭着不惧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硬是让一条条道路穿山越岭、横跨江河,实现天堑变通途。
黔滇公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沿着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一路延伸,直抵云南边岸。近一个世纪已经过去,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在北盘江中段的河道上,当年滇黔公路的桥梁几经整修,静卧在北盘江两岸的崇山峻岭之间,见证了百年沧桑和时代变迁。
在贵州晴隆、关岭两县交界的北盘江上,五座建于不同年代的桥梁横跨东西两岸,把北盘江天堑变成了通途,它们分别是盘江钢索吊桥、盘江钢索悬桥、盘江桥(新桥)、沪昆高速北盘江大桥和沪昆高铁北盘江特大桥。
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之说,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历来成为交通的最大瓶颈。然而,也正是这种特有的地势,造就了不少奇险要道和雄伟桥梁。北盘江中段上五座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桥梁,见证了沧桑岁月的变迁,透过这些路桥的变迁,可以领略贵州、黔西南州交通历史的发展变化,也是地方经济社会进步的缩影。
滇黔锁钥铁索桥
贵州属山区,河流多是谷深水急,难以修建一般桥渡。特别是当汛期到来的季节,河水猛涨,江流湍急。不少往来于此的民众、商旅被江水阻隔而滞留途中,于是就有人倡议修桥。索桥有两种,一为铁索桥,一为藤(竹)索桥,较为著名的铁索桥有十多座,如北盘江铁索桥、鸭池河铁索桥、重安江铁索桥和小花江铁索桥等。
北盘江铁索桥,素有滇黔驿道上“咽喉”和“滇黔锁钥”之称,是古今兵家必争之地。为便利云南、贵州的交通,保证军秣粮草的运送,时任贵州安(南)普(安)监军副使的朱家民,倡议在北盘江上修建铁索桥,历时三年,于1630年建成,是贵州省内的第一座铁索桥。盘江铁索桥比四川大渡河上的泸定铁索桥早70多年,后几经损毁,几度重建。朱家民曾亲赋《铁桥告竣志喜》诗二首以示祝贺。两岸古树阴森,碑石林立,琳宫缥缈,辉煌掩映,前人视为“千寻金锁横银汉,百尺丹楼跨彩凤”的黔中胜迹。
铁索桥桥身由36根大铁链贯穿于两岸岩石间,桥面为24根铁链平列,其上铺垫木方,左右两侧各竖排6根铁链为栏杆扶手,东西两岸建有碟楼,可以启闭,蔚为壮观。清顺治十六年(1659)、康熙二十三年(1684)、乾隆三十六年(1771)曾三次重修、更建。
据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现场观察,该桥“望之缥缈,然践之则屹然不动。日过牛马百群,皆负重而趋”。铁索桥东西两岸各有石狮一对,桥栏的铁链都穿过石狮嘴,固定护栏。铁索桥建成后,后人为了纪念朱家民的不朽功绩,曾在桥头建祠奉祀,又在桥西岸石壁上书“朱氏鼎钟”和竖朱家民石像,至今尚存。
抗战时期的盘江钢架桥
民国二十五年(1936)11月,黔滇公路通车时,工程处利用铁索桥进行加固,以过空驶汽车暂时维系交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黔滇公路作为滇缅公路的延伸线,承接着大量国际援华军用、民用物资的运输。
1937年秋,贵州省建设厅设立三大桥梁工程处(盘江、施秉、重安江)负责设计、施工,决定将铁索桥改建为公路吊桥。
民国二十七年(1938)5月,刚刚建成的盘江公路吊桥,因工程设计及材料存在问题,新桥施工支架搭建在旧桥上,通车后不堪重载,塔架变形,铁索断裂坠于江中。西南公路运输管理局于当年10月成立盘江桥工程处,改用起重机牵引钢索于塔架上,将该桥建设为1孔48米跨度的半穿式钢桁桥。
钢桁桥的原材料从安南(今越南)购进法国钢材,由滇越铁路运送到昆明,再转运至盘江桥,桥位不变,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5月建成通车,但是很快成为侵华日军飞机重点轰炸的目标。
民国三十年(1941)6月8日,钢桁桥连续数天遭到日军飞机轰炸被毁,无法使用。
被日机炸毁后的盘江钢桁桥,经过“复整修原”,中国军民和援华美军工程兵,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在原址上建起一座钢架桥,保障了大批战略物资的运输。
所幸的是,盘江钢架桥建成后,一次次地挡住了日军飞机的轰炸,像巨人的手掌一般,托着川流不息的车辆,将成千上万吨的军用物资运往抗战前线,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不朽功勋。如今,这座修复后的钢架桥,经过60多年风雨的洗礼,仍然骄傲地屹立在一江激流之上。两岸原有炮楼、岗亭等文物,原貌保存至今。
桥头东西两岸,有明、清、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造像20余处组成的石刻群,盘江老桥和盘江古驿道,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重要附属文物点之一。
随着下游马马崖电站蓄水,为保障河道安全通航,盘江铁索桥原址上的钢架桥,被整体提升15米。提升后的钢索吊桥可供行人、游客步行观光游览。马马崖电站库区是继光照湖之后,北盘江上的又一高峡平湖,与盘江钢架桥一起,成为新的旅游景点,继续承载起文物古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
抗战时期修建于盘江钢架桥下游的钢索备用吊桥
钢索备用悬桥
时值抗战紧张之际,为了预防钢架桥再次被毁,当局又建备用桥于下游750米处,为1孔48米的钢索吊桥,即备用桥。金承昌(1900—1969),抗战时期是一名桥梁工程师,曾经参加贵州施秉县、安南(今晴隆)县的桥梁设计和建设。在侵华日军轰炸后的盘江钢架桥下游,亲自带队设计、筹建、督工这座战备用的钢索悬桥,因为仅存桥墩,后人便以为是一座石拱桥。
备用桥于1943年7月完工,建成后撤去桥面系统,只留主索。当时,由于盘江钢架桥周边加强了防空警备和美军援华飞虎队取得制空权,日军空军已不能对钢索吊桥构成威胁。1949年11月,溃败的国民党第八十九军军长刘伯龙下令将两座盘江桥炸毁,企图阻挡解放军过江,但仓皇之中仅炸毁了下游的备用桥。如今,隔江相望的备用桥两座桥墩犹存。
因马马崖电站建成蓄水,在原址上游抬高重建的盘江钢架桥
黔滇公路上的北盘江双曲拱桥,位于钢架桥上游一公里处。该桥由贵州省测设第五大队设计,省交通桥梁工程大队负责施工建设,1971年动工修筑,1974年9月竣工,总投资为137.6万元,1977年3月经省交通厅组织验收交付使用。
该桥全长124.44米,桥面净宽10米,高26米,为钢筋混凝土空腹式双曲拱桥。桥东(关岭)筑引道1公里,桥西(晴隆)筑引道1.9公里,两边引道连接滇黔公路,取代了原来的钢架桥,承担320国道运输使命近40年。
为保证下游马马崖电站通航,北盘江双曲拱桥于2014年5月初撤毁,并改在下游500米处新建一座大桥,确保了320国道的畅通。
北盘江高速公路大桥,位于晴隆县光照镇与关岭县岗乌镇交界处,距离下游的盘江钢架桥5公里。总投资4.6亿多元,全长1020米,高380米,是沪昆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之一。主跨跨径在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国内同类型桥梁中位列第三位,在采用缆索吊装施工方法的国内公路桥梁中名列第二位。该桥于2005年10月开工建设,2008年11月27日正式通车。
大桥建设之前,跨越北盘江峡谷的车辆,必须经过连续数十公里蜿蜒曲折而又湿滑多雾的320国道。大桥建成通车后行车里程缩短了30多公里,行车时间节省了1个小时以上。对完善西南地区路网结构、加快富民兴黔和加速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今后山区大跨径钢桁悬索桥的设计和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高铁正在从北盘江特大桥上驶过
北盘江沪昆高铁特大桥,位于光照电站下游1.2公里处,是沪昆高铁贵州段的控制性工程,桥长721.5米,单跨495米,高219米,采用拱式结构。该桥具有工程规模大、管理要求高、技术标准高、结构形式新颖复杂、施工控制难度大等特点,项目部于2010年进场。2014年1月,随着最后一根螺栓的对位和锁定完毕,由中国中铁港航局承建的世界最大跨度的混凝土拱桥——沪昆客专北盘江特大桥顺利合龙,为沪昆高铁全线如期建成通车奠定了基础。
大桥建成后,实现了钢筋混凝土拱桥最大跨径、高速铁路桥最大跨度、大跨度桥梁无砟轨道铺设技术、大跨度混凝土拱桥工法和大跨度桥梁刚度控制工艺等五大突破。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在结构型式、跨度、构造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均有较大创新,许多工程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和世界先进水平。
沪昆高速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快速客运通道之一,也是中国东西向线路里程最长、影响范围最大、经过省份最多的高速铁路,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建桥史上又一座里程碑式的工程,具有划时代意义。
北盘江上的桥梁,是贵州作为“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缩影。除上述几座,在盘江钢架桥的上游和下游,还有多座横跨北盘江大峡谷的桥梁,横空出世。2018年,上游的杭(州)瑞(丽)高速公路北盘江大桥通车,以565米的桥面到水面高度,成为世界第一高桥。一晃七年过去,下游的另一座令世界瞩目的世界级工程——六(枝)安(龙)高速公路花江峡谷大桥,即将建成投用,其以桥面到水面625米的高度,刷新纪录,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
北盘江路桥,连接山里山外,连接东西南北,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承载着希望和梦想驶向远方。北盘江路桥之巨变,折射出民族命运之变迁,国家实力之变化,交通时空的缩短,让我们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