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玉屏藏红花,从“引种”到“领航”!

作者:记者:尹雪梅
编辑:季佩佩
责任编辑:徐雪
校对:杨可佳
审核:覃嵩松
来源:玉屏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近日,位于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茅坡村的贵州花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藏红花研发培育基地内,55岁的务工群众伍小英专注地将藏红花种球覆土捏碎、铺平,“这花可金贵,土块大一点,它就长不出来了。”她的话,道出了藏红花种植的精细,也折射出玉屏藏红花产业的蓬勃发展。

图片

  藏红花素有“红色黄金”之称,其花蕊兼具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等功效,备受市场青睐,经济价值极高。但藏红花栽培对环境、技术和管理要求苛刻,每一环节都直接影响产量与品质。

  玉屏藏红花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初期与许多特色农业一样,面临诸多挑战,最终在政府与企业的协同努力下,成功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图片

村民采收藏红花种苗  胡攀学摄 

  2021年起,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东莞市常平组团发挥关键作用。该组团看中玉屏黄桃林下空间潜力,结合两种作物生长周期,助力引入藏红花种植。多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60余万元,推动玉屏藏红花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还支持建成分拣加工厂,完善“种植—初加工”产业链,为产业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贵州花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该产业发展主力军。2021年,该公司在朱家场镇混寨村黄桃林下试种藏红花,依托玉屏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土壤pH值5.5—6.5呈弱酸性、土层深度20—30厘米且排水好、光照充足,试种取得圆满成功。

图片

  2022年,公司开启规模化种植,建成530亩林下种植基地,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2024年2月,朱家场镇茅坡村积极盘活闲置大棚,成功引入藏红花项目。公司由此探索出“室内工厂化+室外林下”双种植模式。

  在3万平方米智能温控大棚内,375个培育架整齐排列,搭载公司自主研发的“子弹孔卡板”技术,可精准控肥,配合智能系统调节光照、水分、温度,不仅提产还实现藏红花“一次种植、二次收获”的突破。同时,该公司在混寨村保留50亩林下基地,与黄桃产业互补,兼顾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益。

图片

藏红花无土栽培

  基地还创新采用无土栽培、土壤栽培、立体化土壤栽培三种方式:无土栽培让种球脱离土壤束缚,立体化土壤栽培则为种球营造接近自然的生长环境。

  科技是产业崛起的核心动力。公司负责人张弦介绍,团队组建研发队伍,边实践边改良技术。土壤方面,研发“黄泥腐殖土”——深挖60—80厘米无农残黄泥土,混合经两年发酵的农家牛粪与草木灰,为藏红花种球提供无农残、高肥力的优质生长环境;种球培育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突破。每年6—9月温度适宜期,先对土壤进行深度杀菌消毒,再选用直径8—15厘米的优质球茎,经科学水肥管理等技术手段悉心培育,单个球茎最多可培育出18个种球。自主培育的种球个头大、品质优,吸引上海、湖南、四川等多地种植基地主动求购。

  凭借技术优势,玉屏藏红花品质达行业顶尖。经3次送铜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测,新花花苷含量最高35.2%,一年旧花仍有26.3%,远超国际10%合格标准1—2倍,达特级。

  依托卓越品质,该公司申请了3项藏红花高端产品相关专利,打造了“花为圣”高端品牌。2025年,越南客商签下4吨订单,7月首批产品经铜仁海关出口,成为继玉屏茶油之后,又一款打入海外市场的本地特色农产品。

图片

村民采收藏红花  胡攀学摄

  产业发展也带来显著经济效益。2024年,基地藏红花产量600余公斤,产值5000余万元,发放务工费超百万元,带动120余人实现就业增收。伍小英等村民不仅在家门口增收,还掌握了技能。

  展望未来,公司计划打造网红打卡基地,通过快板、腰鼓队、广场舞等群众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开发藏红花饮料、化妆品、医药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从引种尝试到产业兴旺、产品出口,玉屏藏红花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其成功不仅为当地经济注入新活力,更成为贵州“科技赋能+东西部协作+农户增收”特色农业模式的可借鉴样本,未来必将绽放更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