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箫笛悠扬 “传”唱不息

作者:来源:贵州民族报
编辑:徐雪
责任编辑:季佩佩
校对:吴兆宁
审核:覃嵩松
来源:贵州民族报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箫笛悠扬 “传”唱不息

——访音乐剧《平箫玉笛》编剧林盛青、林亚军

制作人、执行导演成禄军

文/贵州民族报全媒体记者 宋兰、杨文静

图/贵州民族报特约记者 胡攀学


  在玉屏侗族自治县,一段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屏箫笛制作技艺的文化记忆,正以音乐剧的形式焕发新生。由林盛青、林亚军编创,成禄军执导的音乐剧《平箫玉笛》,讲述了一段尘封的民间工艺历史,完成了一场从历史深处到当代舞台的文化传承实践。

《平箫玉笛》剧照

  玉屏箫笛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早在明代万历年间便已声名远扬。1915年,玉屏箫笛与茅台酒等贵州名产一同远渡重洋,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斩获金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的骄傲。2022年,玉屏自治县委、县政府决定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焕光彩,音乐剧《平箫玉笛》的创作由此提上日程。

制作人、执行导演 成禄军

  制作人、执行导演成禄军坦言,最初接触这个题材时,既感到振奋也面临挑战:“玉屏箫笛不仅是工艺精品,更承载着一段值得被铭记的文化记忆。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段历史在当代舞台上‘活’起来。”在2022年10月建组后,团队仅用两个多月就完成了排演,于2023年1月成功首演。

编剧 林盛青

编剧 林亚军

  编剧林盛青和林亚军在创作初期进行了大量采风工作,通过搜集资料、实地走访玉屏箫笛传承人、参观箫笛陈列馆等方式,深入了解这一非遗项目的文化底蕴。但他们很快面临一个艺术抉择:是单一表现过去的那段历史故事,还是让其与现实相联系、相呼应?

  “如果只讲述1915年玉屏箫笛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夺金的故事,虽然完整但缺乏当代性。”林亚军解释道。两位编剧最终选择了“戏中戏”的双层叙事结构——以玉屏自治县文化馆排练《平箫玉笛》为框架,通过讲述一名女演员郑丽娜的经历,巧妙连接历史与现实。

  林盛青认为这种结构解决了传承主题的表达难题:“非遗传承必须通过现代人来实现。我们不仅要把故事讲好,更要把传承的精神元素融入其中。”玉屏自治县文化馆作为非遗传承基地,自然成为连接古今的理想载体。“通过玉屏自治县文化馆排练《平箫玉笛》这出剧目为引,带领观众进入场景,更有观赏性、鉴赏性、欣赏性。”林盛青表示。

  《平箫玉笛》的排演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生动故事。成禄军透露,剧组最初没有专业演员,而是由县委宣传部发动全县各机关单位有文艺特长的干部职工组成。“我们的演员有干部职工、中学舞蹈老师、医院药剂师、幼儿园老师……他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排练。”

  “当时在演员的选择上,我们一直在思考到底要不要全部启用专业演员。”成禄军说,但考虑到剧目的可持续发展性,导演组最终放弃了用全专业演员,选择在当地培养本土文艺人才参演该剧,让这部戏除了参加比赛以外,还能进景区、进乡镇持续演出。

  这种演员构成虽然增加了排练难度,却恰好契合了剧目“文化传承人人可为”的内核。对于这群非专业的演员,导演组采取了“量体裁衣”的方法:“我们通过简化动作设计、因材施教的方式,扬长避短地进行整体效果的呈现。”

《平箫玉笛》剧照

  2023年,这部由非专业演员为主力军出演的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二届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成为贵州省唯一一部入选作品。“在全国100多部参演剧目中,我们可能是专业演员最少的,但我们展现了真挚的文化情怀。”成禄军自豪地说。

  成禄军强调:“我们始终记得,创作初衷是为了让群众通过这部剧了解玉屏,了解玉屏箫笛。扎根基层、普惠群众,是这部戏的根与魂。”这种扎根基层的创作理念,也正是让文艺工作“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理念的真正体现。

  为了参加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团队对剧目进行了进一步打磨,强化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表达。林盛青指出:“民族团结不是抽象概念,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帮助和文化传承具体体现的。”

  剧中人物共同致力于箫笛制作工艺的传承与推广。“玉屏箫笛能够走向世界,正是各民族同心协力的结果,这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林亚军补充道。

  同时,《平箫玉笛》在艺术表现上进行了全面升级:对舞美中的大转台装置进行重制,在音乐中融入侗族高腔元素,部分舞蹈演员调整为专业院校学生。但故事内核和精神内涵始终保持不变。

  《平箫玉笛》的创作历程,本身就是一个关于文化坚守与传承的故事,不仅再现了一段民族工艺的辉煌历史,更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路径。在这部音乐剧中,历史与现实交织,个体与群体共鸣,最终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文化传承交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