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主题报道直抵人心?当“生态保护”化作可见、可听、可感的日常体验,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落地生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精心打造的《感知生态之变》系列报道,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以“紧扣时代、五感叙事、技术赋能、全屏共振” 的创新逻辑,多维度呈现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跨越,继《解码十年》之后,重大主题报道的宏大叙事可共鸣的情感再次升级为可触碰的质感。
截至目前,《感知生态之变》八期报道全部获得全网置顶推荐,全网总触达量超10.68亿次。其中,电视端累计观看人次超3亿次,#超挑剔水质的萤火虫定居长江边# #万米高空看长江越来越清澈# #废渣场变身427万株花木大花园# 等多个热搜话题,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系列报道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多个部委和相关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贸促会等30多家央企国企和协会转发,引发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网友在评论区晒着身边和家乡的生态变化,让报道变成了“大众参与的话题场”。业内专家和同行也高度评价,称其“形式新颖、巧用数据、文采斐然,是全媒体传播格局下的报道范例”。
紧扣时代节点
让“理念”落地于“变迁”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两山理念”推动中国生态环境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改善。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总台以“绿色革命 永续发展”为主题推出《感知生态之变》系列报道。
如何让这一系列宏大主题落实、落细、落深,让大众喜闻乐见?如何呈现出不同以往的亮点?如何从感受过渡到认知?如何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这些是报道团队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五感”叙事破题
让“感知”开启共情共鸣之门
视觉叙事——极目观天地,变迁自了然
从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原始森林中激光雷达精准扫描亚洲第一高树全貌、捕捉新生枝芽的细微脉动,到卫星从太空见证库布齐沙漠从荒芜黄漠到“光伏蓝色海洋”的能源绿化奇迹,再到红外相机悄然记录东北虎豹种群数量的稳步恢复,宏观格局与微观细节同屏呈现,让生态变迁有了清晰可见的直观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