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变迁|枹木垅村人饮的昨天与今天

作者:作者系皂角坪街道枹木垅小学退休教师 本文选自《变迁》,略有删
编辑:吴梦洁
责任编辑:季佩佩
校对:徐雪
审核:覃嵩松
来源:作者系皂角坪街道枹木垅小学退休教师 本文选自《变迁》,略有删减。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为记载玉屏侗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玉屏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玉屏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潜力,县政协组织人员精心编撰了《变迁》文史书籍。微玉屏将陆续刊发以飨读者。


枹木垅村人饮的昨天与今天
龙为鸿
  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几十年来,农村人的日常用水情况我是非常清楚的。后来我还亲身参与了饮水工程的每次改造,其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忆犹新。
  我的家乡皂角坪街道枹木垅村地势较高,属丘陵地带,四面较低,水资源匮乏。就拿我的居住地枹木垅龙姓人来说,我们两边两寨共计80余户,近300人,加上枹木垅村小学的师生100多人都是共用一口水井,水井名叫茶山井。
  我们的祖先在修建和设计这口水井时,把水井一分为三,第一口井是吃水井,第二口井是洗衣、洗菜用的,第三口井是洗一般较脏的物件和洗猪菜用的。三口水井呈梯级式,吃水井的水满了就流到洗衣井,洗衣井的水满了再流进洗猪菜的井,最后流进一条与稻田相连的小水沟。
  吃水井的容积大约两个立方米,井内四壁用四块大小高度差不多的青石板围成一个正方形,只有发水的地方留有一个碗口大的孔,让里面的水流出来。上面也是用石板铺在井沿四周,洗衣井和洗猪菜的井也是用石板铺底,四周和上面也用石板围成。
  茶山井的发水量比较大,除能满足寨子中的日常用水外,还可以保证下面近百亩的稻田用水,井旁边是五亩地的秧田,是两边两寨培育稻秧的良田。到了五六月间,下面的田需要用水的时候,只要把从井里流出外面的水沟堵上,晚上蓄一夜的水,到第二天往下排放,可以灌溉很多丘块稻田。
  1970年修筑湘黔铁路,在我们寨子上安排了两个连的建筑铁路工人。他们有两个食堂,每一个食堂还自养生猪几十头,一天的用水量特别大,每个食堂用4个工人专门挑水,加上当时附近的小学也在茶山井用水,每天一早到井边挑水的人很多。
  茶山井虽然能够保障家乡的日常饮用水,但水质呈酸性,含钙质较重,达不到饮用水的标准,不仅水井里生青苔,还不能打豆腐,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还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此外,一些不良习惯也为饮用水的安全带来隐患。很多人在挑水时,都将桶直接放入井中去舀,一般桶底都会粘有许多不干净的东西,影响用水的卫生。水井外面的田里常年有农户放的鸭鹅,在没人看护时就会到井里找吃的。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住在这里的人们别无选择,自从祖辈开挖这口水井以来,家乡的人们一直依赖这口水井。
  直到1988年,一场流行性痢疾病,才结束我们喝这种水的历史。那年全寨多数小孩患流行性痢疾病,检查结果是水质不卫生引起的,这一结果引起了两组村民的高度重视,再加上田土下户后,家家经济比较好些了,便开会集资修建简易的自来水设施。两组的组长各自带上几个村民,到比我们居住高一点的山上寻找水源点。水源点采好后,便集资购水管。当时玉屏七眼桥新开了一家水管厂,水管就在那里采购。经过开会,如何组织人工?如何设计铺设水管?如何安排线路……一切问题讨论清楚以后,就马上动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两寨的自来水终于安装成功了。龙头一拧,随时都有水,而且都是沙水,不但可以打豆腐,而且洗衣服也非常干净。
  自来水建好后,确定了专人管理,每人每年出10元管理费。水池的清洗和大型的维修由群众共同承担,从此告别了喝井水的历史。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院内砌了一个洗衣、洗菜的池子,再也不用到井边取水,洗衣、洗菜了。
  这样的自来水平稳使用了近8年后,整个铺设的主水管和入户水管就不断地出现了问题,原来那批水管是厂家的试制品,质量不达标,埋在地下会引起地下蚂蚁等昆虫的啃咬。线路上很多地方出现了漏水,加上那时山上的植被逐年减少,地下水的发水量越来越少,所以进入总池的水就逐日渐少了,离蓄水池近的农户和住地较低的农户有水用。离水池远的,住地高的农户常常没水用。这样一来,到年终交管理费就牵扯到许多问题,到了1996年,两组的自来水系统彻底瘫痪。人们尝到了不用挑水而能保证饮用水的甜头,一旦失去了这种便利,心里很不甘心。
图片

老水井蜕变成洗衣池

  当年冬天,一些农户们互相邀约在自家的居住地的低处挖深井。几家住在一块比较近的挖一口,有两家共挖的,也有三四家共挖的,地点都是选择在自家的田地上。一股挖井热潮突然兴起,两边两寨挖了20余口深井,只有离原来老井较近的个别户没有参与挖深井。这样,家家户户又用上了电提式自来水。虽然这种地下水,花点电费就能保证饮用,不用劳力去挑水,但水质远远不及沙水好,并且不太卫生,人们还是向往以前的自来水。人们一边用着深井的水,一边向上级申请人畜饮水的项目。
  机会终于来了。2010年,平溪镇水管站工作人员要我们两组各采各的水源点取样去检验,如果水质达标,政府投资物资(水管、砖沙)、农户投劳力。两个点上的取样水是由当时平溪镇水管站站长姚兰萍去取的。检验报告出来后,水质达标,上级同意匹配物资,责成村委组织两组开工。经过大家两个月的奋战,终于将距离我们寨子近4公里的大山山泉水引进了各家各户。经群众商议,实行安装正规化,收费标准化管理,由专人负责。蓄水总池的出水阀门上锁。每家安一个水表,每吨水按2元收费,日常维修由管理人员负责,2010年冬天家家户户又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2014年,枹木垅村引进温氏养猪项目,政府为了保障猪厂日常用水,投资10余万元,将野鸡坪的河水提到我们寨子后面的小坉上,在那里修了一个近500立方米的大水池。因为那个池蓄水量多,所以在铺设水管时,在征得上级各部门同意后,便将水送到龙姓两个村民组和易姓两个村民组,受益农户140余户,受益村民1000余人,每吨水按3元收取费用。所以当时我们两边两寨家家户户都安有两块水表。常年四季保障人畜饮水,而且全是沙水。
  2015年初,枹木垅村掀起集中建房热潮,集中居住点就定在我们两边两寨的田垄两边,由于茶山井处地势低洼,打算将我们寨子这口茶山井填埋掉。但是全组男女老少都是喝这口井的水长大的,十分不舍,于是,寨中家家出资、投工投劳。将老井砌好密封,采用最先进的水管,从出水口将水引出到近200米外的一丘水田中,再在水田上做实基础,砌水泥柱子,打现浇,修了一口吃水井,还另加上有洗菜、洗衣、洗杂物的3口井。
  这口井旁边修有假山、鱼池,外面是荷花田。一面靠石坎,其余三面修有围墙,从左右两边都可以进入水井旁,正前方做有漂亮的大门,进出的台阶和井沿上全部安上瓷砖,空地上栽有花卉、树木。两扇大门中间的布置也非常讲究,上面是村民清扫水井的值日轮流表,下面是茶山水井的碑文,井沿上还安放着爱心人士捐赠的石靠椅。特别是大门上还雕上了黑色的“饮水思源”的4个大字,让人引发无限的念想,既不要忘记我们祖辈为水井的付出,更不能忘记当今党的惠民政策,还是为这口近百年的老井留下了一个念想和乡愁。现在人们虽然不来这里挑水了,但是女人们还是每天都会来井边洗衣服,既没有太阳晒,又不怕大雨淋,三三两两还有说有笑的。在这里休息一下,确实感觉如公园一般。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2022年的大旱时间长,波及面积宽。对于我们这个缺乏水源的地方,伤害特别大。连野鸡河都断流,村民用水都是靠政府派车送到村里。村、街道逐级将此情况向上级汇报后,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22年9月,市水务局领导来我村调研,核实了我村的旱情。责成县水务局用两个月时间,无论用什么方法,必须将县城郊万吨水厂的水送到枹木垅村,覆盖全村各家各户。县水务局领导职工真抓实干,加班加点,还不到两个月,提前完成任务,将远在县城郊水厂的水引进枹木垅村家家户户投入使用,而费用跟城市同价。现在我们每户又增加了一块水表。
  我们村的人畜饮水,从最原始的挑水到自建简易自来水设施,自己挖深井,使用企业自来水,再到使用县城供水公司的自来水,一步一个台阶、步步有提高,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惠农政策的扶持,没有水用,喝不卫生的水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家家户户用的是自来水,有的还喝的是桶装水。但我们的古井仍然保持着它原有的功能,干净卫生,又遮雨避晒,环境非常优美。这里的村民饱尝着昨天饮用水的苦涩,享受着今天饮水的甘甜,对明天的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