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花红高原丨艳丽藏红花

作者:黄国奉 部分图片来源:胡攀学
编辑:向睿
责任编辑:季佩佩
校对:徐雪
审核:覃嵩松
来源:《铜仁日报》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18年春,伊朗高原寒风凛冽,裹挟着藏红花独特的馨香,在马什哈德城外广袤的花田里盘旋。一个贵州侗家汉子,身着厚实的衣物,蹲在花丛之中,指尖轻轻触碰着紫瓣红蕊、娇嫩欲滴的花朵。身旁,一位波斯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掌,小心翼翼地托着三根微微颤动的花蕊,用带着异域口音的英语说道:“这是上天赐予的红色黄金。”此时,夕阳的余晖如金色薄纱,将整个花田染成了绚烂的金红色。翻译压低声音,话语中带着难以抑制的震颤:“在这里,每克藏红花价值超过黄金,它比石油还要珍贵。”

图片

  这个汉子就是张弦,后来的贵州花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那时的张弦正在国药集团从事外贸工作,因为业务需要来伊朗考察。当时,国内外藏红花产品都非常畅销,仅仅国药集团公司一年就要进口上百吨藏红花。

  翻译的话让张弦的思绪飘向千万里之外。贵州老家,侗家妇女背着沉重的竹篓,艰难地翻越云雾缭绕的山坳,只为换取维持生活的日常所需;男人们蹲在龟裂的田地里,望着干涸得裂开一道道口子的土地,那瘦弱的禾苗,无奈地摇头叹息;孩子们步行上学,书包里装着发硬的包谷粑,那是他们简单的午餐。这些画面如电影般在张弦脑海中不断闪现,与眼前这片璀璨夺目的花田渐渐重叠。一个看似疯狂的念想如闪电般劈开他内心的混沌:“这花能不能开在黔东高原上,惠及乡亲?”

图片

  从伊朗回来后,张弦带着这个念想到处寻找答案。他赴上海崇明岛实地查看,去浙江建德考察,脚步走遍了全国所有适合藏红花生长的地方。

  时光匆匆,六年后的今天,这个曾经看似荒诞不经的念想,在黔东北的铜仁市玉屏自治县化作了令人惊叹的现实。如今,2000余亩藏红花田如同一幅巨大的紫色地毯,肆意地铺展在屏山水之间。智能温控大棚的玻璃幕墙在朝阳的照耀下,反射出温暖的光芒。200多名当地农家妇女,指尖翻飞如灵动的蝴蝶,每小时竟能采摘500朵鲜花,丝毫不伤花丝,且收入不错。那些特级藏红花丝经过精心处理,经上海海关直发越南,其花苷含量高达32.1%,售价更是国产同类产品的1.8倍。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有人赞不绝口地说:“一朵花美丽了一个村庄。”

图片

  时针再次拨回到2018年,深圳。张弦从深圳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市从事收入可观的外贸工作,成了家还买了房。作为年薪上百万的白领,还是止不住对家乡的牵挂。在伊朗考察时,当张弦亲眼看见藏红花交易市场的疯狂景象时,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特级花丝每克售价高达120元,而同等重量的黄金仅90元;波斯商人用黄金天平称量花丝时,手指会不自觉地颤抖,仿佛在称量着世间最珍贵的宝物;就连花田里弯腰采摘的农妇,腰间都别着镶金边的采花剪。张弦蹲在田埂上,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用手机电筒照着土壤剖面,仔细对比技术手册上的数据与记忆中的老家黄土红壤。渐渐地,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惊喜与坚定:“土壤 pH值5.5-6.5,土层深度20~30厘米,排水良好。这些条件,老家的土地好像也能满足呢。”

  2018年春节,张弦回到故乡贵州省黔东南岑巩县大有镇腊恰畈村家过年,他把想回家租地种植藏红花的打算告诉了父母和族人。父母急得直跺脚,母亲抹着眼泪,哽咽着说:“好不容易在深圳站稳脚跟,非要回来当‘癫子’?你这孩子,怎么就不明白我们的一片苦心呢!”

图片

  “种花?能当饭吃吗?”迎接张弦的却是铺天盖地的质疑声。村口那棵古老的老凉伞树下,七十岁的张公公磕着烟杆皱着眉头,用带着浓重乡音的话语说道:“我种了六十年多年玉包谷,从没听说过地里能长出‘黄金’。”村主任则皱着眉头,反复翻看合同,纸页在风中哗哗作响,他一脸担忧地说:“你要流转二十亩土地?这可不是小事啊!”张弦的行动力远比质疑声更快。他在村委会门口郑重地对大家说:“父老乡亲们,你们是看着我张弦长大的,我用人格做保证。要是我失败了,就算是卖了祖屋,也不会欠大家一分钱租金。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张弦的妻子胡奋丽非常明白事理,也很支持自己丈夫的事业,她和张弦一起想方设法地说服了父母家人和乡亲们。

  2019年5月,张弦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国药集团外贸公司这一令人羡慕的工作,筹集了40多万元资金,从中国农科院藏红花基地买了10吨“新国优”藏红花种球,在腊恰畈租了20亩土地准备试种藏红花。6月13日,当满载种球的货车缓缓驶入村口时,恰好夜幕降临。二十多个村民举着火把跟在后面,火光在夜空中连成一条蜿蜒的巨龙。他们怀着好奇与期待,想看看这个“发了癫的侗族汉子”究竟能干成什么。

图片

  下好种球后,张弦便以简易工棚为家,一个人守着那些娇嫩的宝贝。深夜,他打着手电筒起来查看藏红花生长情况,记录温度湿度数据。棚外寒风呼啸,棚内却要保持恒定的温湿度。张弦把自己关在工棚里,对着显微镜仔细观察花蕊结构,整理资料直到凌晨。他的笔记本上写满了点点滴滴的心得体会:“湿度波动超过5%,花青素合成受阻”“夜间温度低于 12℃,细胞分裂停滞”。五六年下来,张弦关于藏红花种植的心得体会记录达二三十万字,光笔记本就用了十多本。

  窗外,春雨淅淅沥沥。村民们的议论声从田埂传来,带着侗话特有的拖腔:“没下过田的城里人,哪懂种地?”“我看他是把深圳的钱烧完了,想回来骗补贴!”这些话语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张弦的心,让张弦感到无比孤独与迷茫,但他没被困难推倒。“有一次连续下雨,山洪把花球给冲了出来,我戴着斗笠披着雨衣重新种植了几天几夜,希望减少损失。”张弦回忆道,“那几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作花开不易。”

图片

  皇天不负有心人。2019年6月下种,当年就成功收获30公斤藏红花,按照当时市场价8万元一公斤计算,张弦这一年收入达240万元。从此,波斯异宝,黔地生根。试种成功,大大地激励了张弦种植藏红花的信心。张弦想,一次成功算不了什么,光有信心还不够,还要对困难有更充分的认识。其间,张弦也遇到了产量不高的难题,他在花棚里一住就是几个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终于找到了藏红花产量不高的症结所在:“藏红花开花期需要‘双阶段控制’——种球在室外完成营养生长,开花必须在室内精确调控!”这一发现,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为张弦种植藏红花指明了方向。

  2020年国庆节,张弦乘车路过湖南,看到当地人在打第二季稻谷。他再一次突发奇想,要是藏红花能够像稻谷一年两收的话,那不是产量更多吗?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相关专家,专家也鼓励张弦可以试一试。

图片

  岑巩县大有镇腊恰畈村适合藏红花生长的土地太少了,不利于藏红花的增产扩产。张弦便把目光投向了和老家相邻的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混寨村。通过长达一年多时间的现场考察和土质检测,混寨村一带有着土壤pH值5.5-6.5呈弱酸性、土层深度20~30厘米且排水好、光照充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藏红花。2021年5月中旬,张弦在该村黄桃林下试种藏红花取得圆满成功。

  逆风向张弦迎面吹来。2021年,从6月份到9月份,连续三个月没下过一滴雨。眼前的景象,仿佛把张弦的心肝架在烈日下暴晒:花丝瘦弱如丝,色泽暗淡如败叶,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张弦经常半夜起床浇水保苗,一直坚持了一个多月。后来,玉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张弦遇到的旱情,连夜运来四十多车水保苗。这场“及时雨”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张弦的经济损失。

图片

  扩大生产经营势在必行。2022年初,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张弦租赁了混寨村里的530亩黄桃基地,在黄桃林下套种藏红花,实现黄桃有效精细管护的同时,收获了藏红花的高效益,还解决藏红花用地难题,大幅提升了土地附加值。

  2022年夏天,一场暴雨奇袭黔东地区。连续三天大雨倾盆,淹没了藏红花地里的排水系统。备用发电机在午夜时分突然熄火,整个土地陷入了一片黑暗与混乱之中。张弦赤脚冲进雨幕,冰凉的雨水混着泥浆灌进领口,寒冷刺骨。但他顾不上这些,死死拽住即将倒塌的支撑木柱。雨水顺着下巴流进衣领,张弦却浑然不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垮!这些花是我和村民们共同的希望!”当村委会组织的救援队赶来时,发现他双手血肉模糊。

图片

  暖暖春风,吹自东西部协作。2023年夏,帮扶玉屏自治县的东莞市常平镇组团投入100万元帮扶资金,帮助张弦实施藏红花水肥一体化项目。在贵州省农科院、贵州省水利学院专家的帮助下,张弦技术攻关随即紧锣密鼓地展开。研发“子弹孔卡板”滴灌系统,实现每株花苗精准供水,确保每一滴水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创新“黄泥腐殖土”配方,将本地黄土与发酵牛粪按3∶1混合,为藏红花提供了肥沃而适宜的生长环境;建立智能温控网络,误差控制在±0.3℃以内,为花朵的生长创造了稳定而理想的条件。2024年10月,第一朵特级藏红花在茅坡村绽放时,花苷检测仪显示数值35.2%,超过国际特级标准(10%)三倍有余。

图片

  多种花,少栽刺。每到花朵采收季节,张弦心里总是记挂着乡亲们。晨雾未散,茅坡村的藏红花基地已响起细碎的采摘声。四十岁的尚光菊系着褪色的蓝布围裙,指尖在花丝间翻飞如蝶——她独创的“无影手”采摘法能让每小时200朵花丝完整脱落,月收入稳定在4500元以上。“每根花蕊都是金条子。”尚光菊这样对家人说。指尖却始终保持着婴儿般的轻柔。五年前这里还是玉米地,风过时只有干枯的秸秆声。“现在两个月挣的钱,顶过去种三年包谷。”尚光菊抚摸着温室的塑料膜,泪光在晨曦中闪烁。

  茅坡玻璃立体化种植大棚里,土技术员张伟正调试着干燥机。这个曾经疾病缠身的汉子,如今走路带风:“2019年以前,我还躺在病床上数天花板裂缝,是张总把湿度表塞进我手里,手把手地教我种植技术,把我从困境中拉出来,现在有了收入,身体也慢慢恢复了健康。”近三年来,公司带动当地1万余人就业,每年发放的工资上百万元。

图片

  茅坡幼儿园教室墙上,孩子们用藏红花汁染红的画作正在流淌——那是他们心中永不凋谢的“幸福花”。茅坡小学五年级的张同学在作文里写道:“妈妈的红格子围裙上沾染着花瓣香味,我听得见花开的声音,闻起来有太阳晒过的棉布味。”

  文化广场的战鼓声震得油茶花簌簌落下。六十岁的吴阿婆敲得满头大汗:“从前鼓声送年轻人外出,现在迎产业回家就业!”二十位侗族妇女红衣银饰翻飞,每周的“花田广场舞会”上,新编的舞蹈《藏红花红》总能让月光下的花苞微微颤动。

图片

  2023年,张弦返乡种花的第三个年头,多年摸索能否有所突破,这一年是关键。2024年春寒料峭时节,东莞帮扶资金催生的3万平方米智能大棚如银色巨舰泊在山间,375个培育架整齐排列,搭载公司自主研发的“子弹孔卡板”技术,可精准控肥,配合智能系统调节光照、水分、温度。基地还创新采用无土栽培、土壤栽培、立体化土壤栽培三种方式:无土栽培让种球脱离土壤束缚,立体化土壤栽培则为种球营造接近自然的生长环境。不仅提产,还为藏红花“一次种植、二次收获”的研发成功提供了良好条件。

  2023年8月15日,贵州花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元。张弦出任董事长,胡奋丽出任总经理。公司在混寨村保留530亩林下基地,与黄桃产业互补,兼顾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益。时任朱家场镇党委书记、现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的郑美妮来到混寨村藏红花基地,了解藏红花生产经营情况,并将朱家场镇茅坡村的产业优势、闲置大棚向张弦推介,杨启明、田兴国等县领导也鼓励张弦扩大种植规模,带领乡亲一起致富。

图片

  在茅坡新基地,张弦首创的土地种植“创新双模式”让土地利用率飙升300%:室内工厂化培育的种球在林下继续生长,单个球茎能繁殖出18个新生命。现代化技术使藏红花亩产量从3公斤跃至8公斤,加工车间的20条生产线正将花瓣变成茶包。许多人闻讯而至,都想试着种植藏红花。但由于基地种球数量有限,只好抱憾而归。

  2024年11月,朱家场茅坡村藏红花培育基地,笑声朗朗。通过长达两年的准备,张弦和专家经过多次的试验,藏红花第二次开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朵花,是无价之宝!”张弦捧着检测报告的手在颤抖,眼中满是激动与惊喜。更令人振奋的是,留种球实现“一年两开花”,种植成本直降70%,公司还为此申报了技术专利。他举起培养皿里的花朵,挥舞着检测报告:“我们要做黔东乃至贵州藏红花界的先行者!要让侗乡藏红花红到海外市场!”手握两次开花、育苗转运、泥土配备等专利,有各级政府和院校专家的扶持,张弦底气十足。

图片

  这一年,为进一步促进藏红花产业发展,公司与多所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专业人才与前沿种植技术,定期开展种植技术培训与交流活动,不断优化种植方案。同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除了传统线下销售外,还大力发展电商平台,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兴营销手段,提升藏红花的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

  数字在生长——50亩到2000亩的红色浪潮,带动3个村庄共舞;年产值从零到5000万元的飞跃,几个村集体账户与村民收入合计首次突破二十万元;500余个就业岗位像花丝般编织起幸福网。2025年6月,张弦建成了标准食品级生产厂。藏红花其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深受东南亚市场青睐。7月初,越南客商签下4吨订单;7月21日,基地内工人正与快递员协同作业,将22箱产品装车发运;7月22日通过铜仁海关的严格检验,各项指标均符合国际标准;7月23日,完成首批10公斤藏红花产品装箱,经上海海关发往越南。这标志着玉屏藏红花实现出口贸易“零的突破”,为玉屏藏红花国际化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

图片

  张弦说,从2026年起,公司将加大种球培植力度,逐步向外地供应自主培植的苗或者种球,带动有种植意愿的村民共同致富。计划打造网红打卡基地,通过快板、腰鼓队、广场舞、音乐、绘画文学艺术等群众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开发藏红花饮料、化妆品、医药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藏红花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图片

  张弦的手机在不断震动:上海催货、越南追加订单、科研团队咨询技术问题。但他始终望着花田间那些身影——几个穿校服的孩子正蹲在花丛边写生,画板上盛开着紫色的梦想。

  夜幕拉开,星光闪耀。黔东大地上,乡村振兴的战鼓敲得震天响,敲出了花的活力,村庄的潜力,生活的魅力。